题目
下列有关厨房的物理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拧开香油瓶盖香味扑鼻,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 B.菜刀刀口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力 | C.挂勺子用的塑料挂钩的吸盘,是大气压的作用 | D.饺子在油中煎比在水中煮容易焦,说明油的沸点比水高 |
|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易
答案
A、拧开香油瓶盖香味扑鼻,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B、菜刀刀口磨得很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并非增大压力,符合题意; C、将挂钩吸盘内的空气挤出,是大气压将吸盘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不符合题意; D、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很多,所以饺子在油中可以被加热到一个很高的温度,比在水中容易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考点梳理
初中三年级物理试题“下列有关厨房的物理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拧开香油瓶盖香味”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蒸发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扩散现象、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初三物理。
- 蒸发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
-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 扩散现象
考点名称:蒸发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定义: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
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是:
其一是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无论在什么温度,液体中总有一些速度很大的分子能够飞出液面而成为汽分子,因此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如果液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量就会增多,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就越快;
其二是与液面面积大小有关。如果液体表面面积增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时间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积增大,蒸发就加快;
其三是与空气流动有关。当飞入空气里的汽分子和空气分子或其他汽分子发生碰撞时,有可能被碰回到液体中来。如果液面空气流动快,通风好,分子重新返回液体的机会越小,蒸发就越快。
其他条件相同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亦不相同。这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内聚力大小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水银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只有极少数动能足够大的分子才能从液面逸出,这种液体蒸发就极慢。而另一些液体如乙醚,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小,能够逸出液面的分子数量较多,所以蒸发得就快。此外液体蒸发不仅吸热还有使周围物体冷却的作用。当液体蒸发时,从液体里跑出来的分子,要克服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对它们的引力而做功。这些分子能做功,是因为它们具有足够大的动能。速度大的分子飞出去,而留下的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要变小,因此它的温度必然要降低。这时,它就要通过热传递方式从周围物体中吸取热量,于是使周围的物体冷却。
考点名称: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
压强的大小决定于压力F和受力面积S两个因素,判断压强的大小时,要同时考虑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而不能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受力面积是指两个物体发生作用时的实际接触面积,而不一定是施压物体的底面积或受力物体的表面积。
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用扩大接触面积来减小压强的例子很多.比如宽的书包带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经过烂泥地时,铺上一块木板就好走些;大型拖拉机和坦克安装上履带;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面上而铺在枕木上等等.
也有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实例。刀子、斧拳等的锋刃要磨得很薄;钉子、针、锥子等的尖端要做很很尖.有一种没有针头的注射器,它的外形像一支手枪,“枪口”细小,用药液做“子弹”,注射时把“枪口”对准注射部位,一扣“扳机”,立即发射出一束纤细高速的药液,对肌肉产生很大的压强,迅速射入人体内,病人毫无痛苦.
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如:书包带,滑雪板,枕木。
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如:滑冰鞋,菜刀,钉子(钉尖增大压强,钉帽减小压强).
因此,小编下面总结归纳了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③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③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和减小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增大压强
(1)刀斧、切削T具的刀都是磨的很薄,钉子、针、锯齿等的尖端加工得很尖等,这些都是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增大压强的。
(2)刹车时必须用力握住车闸;农民犁地时为了犁的深些往往找个人站在犁耙上等都是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2.减小压强
(1)高楼大厦的墙基很宽、坦克和履带式拖拉机、载重汽车装有很大的轮子、铁轨下铺上枕木、滑雪时穿上滑雪板、在烂泥地上铺木板等都是采用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2)现代建筑中,广泛采用空心砖来减小对地基的压力等是采用减小压力的办法来减小压强。
考点名称: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大气压能够反映某地区(如中纬度)垂直方向上气温、气压、湿度等,能粗略地反映中纬度地区大气多年年平均状况。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包围地球的空气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一)实验名称
1.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
3.瓶吞鸡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升高,而骤冷又会使气压迅速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二)实验方法
1.杯子内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图1.32-2),纸片不掉,水不流出。
2.让学生两人一组,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至顶端,用手指堵住注射口,用力拔出活塞;松开手指,再拔一次。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3.用手指堵住灌满水的玻璃管的管口,管内水为什么不流出(图1.32-3甲)?松开手指,水为什么能流出?(图1.32-3乙)?
4.给学生两只试管(以小试管恰能在大试管内上下自由移动为宜),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放到大试管里,一起倒过来,观察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沿大试管自动上升(图1.32-4)。让学生自己去解释这一现象。
5.稀薄空气中的喷泉。找一个玻璃瓶用中间插有一段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玻璃瓶口塞紧。玻璃管连接有一根橡皮管(长30至40厘米)。先将橡皮管连接到手摇抽气机上,转动手摇抽气机20-30转,抽出玻璃瓶中的空气。然后用夹子夹紧橡皮管,按照图1.32-5安装好实验装置。松开橡皮管上的夹子,可立刻看到玻璃瓶中升起一股喷泉。为使现象生动,可将玻璃杯中的水染成红色(加一点高锰酸钾),玻璃管在玻璃瓶中的一端做成尖嘴。实验中要注意玻璃瓶抽气后不漏气。
6.钟罩中抽真空时的水流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32-6。平底烧瓶(300-500毫升)中装有半瓶红水,U形玻璃管的一端插入水的下部,另一端插入空玻璃杯的底部。平底烧瓶的塞子应密闭良好。实验前未罩上钟罩,玻璃杯中无水,实验时罩上钟罩,将底座上的橡皮管接到机械真空泵上,并开始抽气。随着钟罩内空气压强的降低,可以看到烧瓶中的红水经过U形管流入玻璃杯中。这是由于烧瓶中水的上方仍是大气压强,而玻璃杯中压强在降低的缘故。等到玻璃杯中水大约注满了一半时,停止抽气,控制底座上的橡皮管上的阀门,让空气缓慢地进入钟罩内。这时可以看到玻璃杯中的红水反过来流向烧瓶中。
【思考题】
1.在塑料壶内倒入开水,来回摇动,将壶内冷空气排除,倒出开水后迅速旋紧盖子,观察冷却(可浇冷水)后壶被压瘪的情形,并说明为什么?
2.取两块小玻璃片,放在水中紧紧贴住,取出后,两玻璃片很难掰开,做这个实验,并解释为什么?
3.取一只口径比鸡蛋稍小的玻璃瓶(如牛奶瓶),把一张燃烧着的纸片投入瓶里,待火焰旺盛时,将煮熟去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观察鸡蛋被吞入瓶里的过程。
4.把平直薄长木片放在平整的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约1/4。将一张塑料布用水沾湿后平铺在桌面上,盖住木条,用手把塑料布抹平,排出空气。猛击木条的伸出部位,木条被击断,塑料布却未被掀起,为什么?
考点名称: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大家都知道,分子和分子之间是有距离的,就算是再紧密的物质分子也不可能严严实实地积压在一起。分子和分子之间以分子力相连接,分子可以随机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粒子(原子、分子或分子集团)的热运动自发地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的实质
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为什么会扩散?
由于粒子(原子、分子或分子集团)的热运动自发地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扩散可以在同一物质的一相或固、液、气多相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间进行。
扩散主要由于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一般是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扩散,直到相内各部分的浓度达到均匀或两相间的浓度达到平衡时为止。物质直接互相接触时,称自由扩散。若扩散是经过隔离物质进行时,则称为渗透。
在自然界中扩散现象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使整个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保持相同的成分;土壤里所含有的各种盐类溶液的扩散,便于植物吸收,以利生长。此外在半导体,冶金等很多行业都应用扩散,以达目的。扩散,热传导和粘性通称为输运现象,其分别将物质(质量)、热能、动量由一位置移至另一位置,从而达到浓度或温度的均匀。
扩散现象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固体是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液体的话是温度和物质的多少,气体是温度和物质的多少以及气压差之类的。
判断扩散现象的方法
确认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时,关键是要看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由于分子运动形成的,还是由于宏观的机械运动形成的。由于分子运动而自发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受外力作用下的宏观机械运动形成的现象就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秋天,桂花飘香属于由于分子运动而形成的扩散现象,而冬天,雪花飘扬是由于雪花受重力和风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它不属于扩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