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3:2,比热之比为1:4,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它们所需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 |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易
答案
∵ρ=,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V甲:V乙=1:2,密度之比ρ甲:ρ乙=3:2, ∴它们的质量之比m甲:m乙=ρ甲V甲:ρ乙V乙=3:4, 甲吸收的热量:Q甲=c甲m甲△t甲, 乙吸收的热量:Q乙=c乙m乙△t乙, 所以,===. 故选B. |
考点梳理
初中三年级物理试题“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3:2,比热之比为1:4,升高相同”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密度公式的应用、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初三物理。
考点名称: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热平衡方程:
1、热平衡方程又称热交换定律,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放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即Q放=Q吸,把这个关系叫热平衡方程。
2、此方程只适用于绝热系统内的热交换过程,即无热量的损失;在交换过程中无热和功转变问题;而且在初、末状态都必须达到平衡态。系统放热,一般是由于温度降低、凝固、液化及燃料燃烧等过程。而吸热则是由于温度升高,熔解及汽化过程而引起的。
3、温度不同的两个或几个系统之间发生热量的传递,直到系统的温度相等。在热量交换过程中,遵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热量,实际上就是内能的转移,高温物体内能的减少量就等于低温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验证热平衡方程的方法
1、用量筒量出50克冷水倒入烧杯内;量出100克热水倒入量热器内。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小心地将冷水倒入盛热水的量热器中,用搅拌器搅拌水,促使水的温度很快变得相同。用温度计测出混合后的水温。
3、计算出热水降低到混合水温时放出的热量,以及冷水升高到混合水温时吸收的热量。
4、改变初始水温及冷水、热水的质量再做2次实验。
将测量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5、对热水放出的热量与冷水吸收的热量进行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相等。如果二者不相等,试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注意事项】
1、混合后要用搅拌器充分搅拌,但搅拌时间不宜太长,停止搅拌时要立即读出混合后的水温。
2、注意正确使用量筒、量热器和温度计,结合实验者的操作情况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正确理解热平衡方程。
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储存在钢罐里,钢罐顶部有一个阀门开关,罐内气压大于大气压.石油气泄漏时易发生中毒、爆炸和火灾事故,已知石油气热值为3.5×107J/kg,烧水时,设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只有50%被水吸收,问:
(1)将质量为2.5kg,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100℃,需吸收多少热量?需完全燃烧石油气多少千克?(C水=4.2×103J•kg-1•℃-1)
(2)当发现家中钢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为防止事故的发生你应采取哪些措施?
分析:(1)知道水的质量、比热容和温度的变化,根据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由题意可知Q放=Q吸,根据Q放=mq求出需完全燃烧石油气的质量;
(2)由于液化石油气是易燃气体,故不能有明火出现.
解答:(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
=4.2×103J/(kg•℃)×2.5kg×(100℃-20℃)
=8.4×105J;
由题意可知,Q放=Q吸=8.4×105J,
由Q放=mq可得,需完全燃烧石油气的质量m′=Q放/q=2.4kg,即
(2)严禁有明火出现、关闭阀门、开窗通气.
答:(1)水吸收8.4×105的热量,需完全燃烧石油气2.4kg;
(2)严禁有明火出现、关闭阀门、开窗通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公式Q吸=cm△t和Q=mq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当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当关闭阀门、开窗通气,一定不要出现明火,否则会发生爆炸.
考点名称:密度公式的应用
密度换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公式变化:m=ρV、V=m/ρ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判断正误):
(1)ρ一定时,m和V成正比;(因为ρ=m/V,ρ一定,m增大,V也增大,所以成正比)
(2)m一定时,ρ与V成反比;(因为m=ρv,m一定,v增大,ρ变小,所以成反比)
(3)V一定时,ρ与m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都是错误的。
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常用气体密度换算:
1.干空气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所具有的质量, 国际单位为千克/米3(kg/m3 ),一般用符号ρ表示。其定义式为: ρ = M/V (1--1)
式中 M——空气的质量,kg;
V——空气的体积,m3。
空气密度随空气压力、温度及湿度而变化。上式只是定义式,通风工程中通常由气态方程求得干、湿空气密度的计算式。由气态方程有:
ρ=ρ0*T0*P/P0*T (1--2)
式中 :ρ——其它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kg/m3;
ρ0——标准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kg/m3;
P、P0——分别为其它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压力,千帕(kpa);
T、T0——分别为其它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热力学温度,K。
标准状态下,T0=273K,P0=101.3kPa时,组成成分正常的干空气的密度ρ0=1.293kg/m3。将这些数值代入式(1-2),即可得干空气密度计算式为:
ρ = 3.48*P/T(1--3)
使用上式计算干空气密度时,要注意压力、温度的取值。式中P为空气的绝对压力,单位为kPa;T为空气的热力学温度(K),T=273+t, t为空气的摄氏温度(℃)。
2.湿空气密度
对于湿空气,相当于压力为P的干空气被一部分压力为Ps的水蒸汽所占据,被占据后的湿空气就由压力为Pd的干空气和压力为Ps的水蒸汽组成。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湿空气压力等于干空气分压Pd与水蒸汽分压Ps之和,即:P=Pd+Ps。
根据相对湿度计算式,水蒸汽分压Ps=ψPb,根据气态方程及道尔顿的分压定律,即可推导出湿空气密度计算式为:
ρw=3.48*P(1-0.378*ψ*Pb/P)/T (2--1)
式中 ρw ——湿空气密度,kg/m3;
ψ——空气相对湿度,%;
Pb——饱和水蒸汽压力,kPa(由表2-1-1确定)。
其它符号意义同上。
密度公式的应用:
1. 有关密度的图像问题
此问题一般是给出质量一体积图像,判断或比较物质密度。解答时可在横坐标(或纵坐标)任选一数值,然后在纵坐标(或横坐标)上找到对应的数值,进行分析比较。
例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m一V图像,由图像可知(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ρ甲<ρ乙
D.无法确定甲、乙密度的大小
解析:要从图像直接看出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大小目前还做不到,我们要先借助图像,根据公式ρ =总结规律后方可。
如图所示,在横轴上任取一点V0,由V0作横轴的垂线V0B,分别交甲、乙两图线于A、B两点,再分别从A、B两点作纵轴垂线,分别交纵轴于m甲、m乙两点。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乙= ,因为m甲<m乙,所以ρ甲<ρ乙,故C正确。
2. 密度公式ρ =及变形、m=ρV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是ρ =,可得出质量计算式m=ρV 和体积计算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物理量,就可以代入相应的计算式进行计算。审题时注意什么量是不变的,什么量是变化的。
例2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容积是10L的瓶子装满了煤油,已知煤油的密度是 0.8×103kg/m3,则瓶内煤油的质量是_____,将煤油倒去4kg后,瓶内剩余煤油的密度是______。
解析:氧气用去一半,剩余部分仍然充满整个氧气瓶,即质量减半体积不变,所以氧气的密度变为 2.5kg/m3。煤油倒去一半后,体积质量同时减半,密度不变。
答案:2.5kg/m3;8kg;0.8×10kg/m3。
3. 比例法求解物质的密度
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 “比例法”。能用比例法解答的物理问题具备的条件是:题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由初始状态到终结状态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量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量是由初始状态变成终结状态的桥梁,我们称之为“中介量”。
例3甲、乙丽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l: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2B.2:1C.2:9D.9:2
解析:(1)写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
(2)写出该物理量比的表达式:
(3)化简:代入已知比值的求解:
密度、质量、体积计算中的“隐含条件” 问题:
很多物理问题中的有些条件需要仔细审题才能确定,这类条件称为隐含条件。因此寻找隐含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以密度知识为例,密度计算题形式多样,变化灵活,但其中有一些题具有这样的特点:即质量、体积、密度中的某个量在其他量发生变化时保持不变,抓住这一特点,就掌握了求解这类题的规律。
1.隐含体积不变
例1一个瓶子最多能装0.5kg的水,它最多能装_____kg的水银,最多能装_____m3的酒精。 ρ水银=13.6×103kg/m3,ρ水=1.0×103kg/m3,ρ酒精= 0.8×103kg/m3)
解析:最多能装即装满瓶子,由最多装水量可求得瓶子的容积为V=5×10-4m3,则装水银为m水银=13.6×103kg/m3×5×10-4m3=6.8kg。装酒精的体积为瓶子的容积。
答案6.8;5×10-4
2. 隐含密度不变
例2一块石碑的体积为V样=30m3,为测石碑的质量,先取了一块刻制石碑时剔下来的小石块作为样品,其质量是m样=140g,将它放入V1=100cm3的水中后水面升高,总体积增大到V2=150cm3,求这块石碑的质量m碑。
解析:此题中隐含的条件是石碑和样品是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而不同的是它们的体积和质量。依题意可知,样品体积为:
V样=V2-V1=150cm3一100cm3=50cm3 =5.0×10-5m3
得=84t
答案:84t
3. 隐含质量不变
例3质量为450g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变化了 ____m3。(ρ水=0.9×103kg/m3)
解析:水结成冰后,密度减小,450g水的体积为,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因此冰的体积为=500cm3=5.0×10-4m3,=5.0× 10-4m3一4.5×10-4m3=5×10-5m3。
合金物体密度的相关计算:
首先要抓住合金体的总质量与总体积分别等于各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与体积之和这一特征,然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求解。
例两种不同的金属,密度分别为ρ1、ρ2:
(1)若墩质量相等的金属混合后制成合金,则合金的密度为____。
(2)若取体积相等的金属混合后制成合金,则合金的密度为_____。
解析: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两总”不变,即总质量和总体积不变。在(1)中,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设为m1=m2=m,合金的质量m总=2m,则密度为ρ1的金属的体积V1=,密度为ρ2的金属的体积V2=,合金的体积,则合金的密度
在(2)中两种金属的体积相等,设为,合金的体积,密度为ρ1的金属的质量m1=,密度为ρ2的金属的质量为,合金的质量m总,合金的密度为。
答案:
注意: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两种液体的混合,只要混合液的总质量和总体积不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