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 本书特色
《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孩子们经常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妈妈知道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吗?孩子上小学啦!可是,从上学的**天开始:孩子挺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他是真的不喜欢学习么?)孩子整天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该怎么办?)对父母的提问不理不睬。(我的说话方式错了吗?)孩子经常性地惹祸闹事。(他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听话呢?)妈妈说东,孩子总是往西。(他的心里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小孩?)《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懂点淘气孩子心理学,让父母更轻松,让孩子更快乐。
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 目录
致中国读者 用平常心培养孩子 1权威推荐序 初识儿童心理学 3读者推荐 5译者序 让父母更轻松,让孩子更快乐 7序言 小学,孩子跨入社会的**步 13越来越明显的暴力倾向 17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只是遵守一个小规定,父母也不应该用命令或指挥的方式,而是尽量调整自己和孩子的要求,找到共同点,以得出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事例1 经常和弟弟妹妹争吵 18 事例2 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该怎么办? 25 事例3 孩子的理想我不喜欢 30 事例4 爸爸太过严格 36讨厌上学 45要想孩子保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度过校园生活,就要长久维持以下四个环境:愉快而和睦的学习环境、多彩而自主的生活环境、友好的人际环境、舒服的校园环境。 事例5 面对散漫的孩子,妈妈该怎么办? 46 事例6 讨厌去学校 56 事例7 孩子不愿意记录老师的要求 64 事例8 对父母的提问不理不睬 71 事例9 孩子在学校里打同学 76突然成了叛逆儿 85要让孩子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同时感到愉快。既不能单方面地强求,也不能经常惩罚。要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并帮助他们在遵守规章制度后,感觉到自己有了提高。 事例10 孩子对大事小事都心怀不满 86 事例11 突然就成了叛逆儿 94 事例12 经常性地惹祸闹事 102 事例13 孩子好像得了抑郁症 109无法融入朋友圈 117想让孩子克服害羞,和朋友友好相处,父母首先要了解如何正确地与他人对话。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对话练习,向孩子展示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让孩子体会交流的乐趣。 事例14 孩子很难和朋友友好相处 118 事例15 超级固执又爱发脾气 125 事例16 想和孩子做朋友,却工作过于繁忙 134 事例17 如果没有我,孩子就什么都做不好 139 事例18 孩子的行为太没教养 146不了解孩子擅长什么 155没有在各个方面都有天赋的孩子,也没有毫无才能的孩子。即使孩子天生聪明伶俐,也同样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进行开发和塑造。所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比天赋更加重要。 事例19 不了解孩子擅长什么 156 事例20 孩子只喜欢看电视和打游戏 166 事例21 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学习 178 事例22 孩子的行为幼稚且注意力不集中 184 事例23 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 191
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 节选
《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深入分析孩子们隐藏内心,故意采取违心行为的心理,是探讨淘气孩子心理的实用教养书。作者针对孩子认知成长、社会性成长、心理情绪成长、身体发育及不适应学校等问题,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给出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帮助父母更好地掌握以往在教育孩子时忽视的问题。
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 相关资料
第一章 越来越明显的暴力倾向身体发育上了小学的孩子相对于上学前的阶段,身体发育的速度会有所减慢。从整体上来看,女孩儿比男孩儿的个子要高、体重更重,也更早进入青春期;另一方面,运动能力相对幼年也有所提高,而且此时的孩子还可以完成一些需要运动技巧的复杂动作。身体方面,男孩的力量型肌肉更发达,而女孩则更擅长画画、写字等小肌肉型运动。孩子们身体上的反应可以通过掌握其心理来了解。因为抑郁症、易愤怒、不安等心理问题很可能伪装成身体上的病痛。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幼儿及青少年医生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称发育为实现了天生遗传因子的结果。我们不妨从下面的比喻来深入理解一下。“假如某人种下了一颗种子。但这颗种子以后会长成一朵玫瑰还是一从杂草并不是由播种人的努力而决定的,因为结果只能由播下的是什么种子来决定。”所以孩子如果说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就算让他走路也是徒劳无功的。事例1 经常和弟弟妹妹争吵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贤秀今年小学三年级,小儿子闵秀小学一年级。最近贤秀经常因为弟弟动了自己的东西而动手打弟弟,还对弟弟推推搡搡。要是我跟贤秀说“你是哥哥,让着点弟弟”的话,他反倒委屈地说:“妈妈就只喜欢弟弟。”但是如果我让两个孩子坐在一起训话,他们又彼此觉得是因为对方挨了骂,结果两个人的心结好像越系越紧。虽说孩子吵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就算是小事也经不起时常发生。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帮孩子树立兄弟姐妹间的友爱观念相比较来看,有弟弟妹妹的孩子能更早地理解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理由很简单,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经常要求从弟弟妹妹的立场思考。有弟弟妹妹的孩子应该会经常听爸爸妈妈这样说:“行了!弟弟又不是故意那样的,他不就是想和你一起玩么?”其实,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互相友爱呢?但是孩子们又到底为什么吵架呢?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小孩吵架肯定是因为自己的要求没能被满足。但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大孩子经常会因为父母的偏心,而不得不和既是竞争者又是朋友的弟弟或妹妹争夺“妈妈的关心和爱”。小孩吵架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们会在争吵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到世界上有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而自己的想法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被理解,有的时候还需要妥协,也学习到该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在每个成长阶段,兄弟姐妹通过竞争和协同逐渐实现自己的社会化。由于在人际关系上互相帮助,更快地熟悉与人交往的技巧,所以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不要介入孩子的小吵小闹中家长与其介入孩子们的小争吵,不如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也就是说,帮助孩子在不依靠大人的情况下,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家长要学会肯定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作为家长的重要责任。就算孩子的争吵已经达到了不可开交的程度,父母也不要以“裁决者”的身份介入,而应该以帮助寻找原因并尽快解决问题的中间人出现。这时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开始争吵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以推断他们的心情。父母应该先让孩子们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你是怎么想的?”“那你说说你想怎么样?”“你觉得以后你会怎么做?”给孩子们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并认真听他们各自说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听完后,家长有必要先理清造成矛盾的原因,然后为孩子们作出解释。在孩子们充分理解了问题的所在并进行反思以后,家长还要注意观察是否还有嫉妒心,最后找出解决方案。给孩子反省自己错误的时间如果说通过比较孩子的错误来批评他们,不如直接指出他们具体的错误行为是什么。而相对于马上就告诉孩子错在哪儿,不如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也不要拿孩子相互比较着进行批评,因为被拿来做比较比起挨骂来说更让孩子受伤,甚至还可能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训斥。当需要体罚孩子的时候,最好使用一贯的方法,因为用其他方法体罚会让孩子把暴力当成正当的手段。比如,告诉孩子绝对不许打架,就不如和孩子这样说:“绝对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解决问题除了打架,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如果过分要求大孩子做好老大的样子,就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什么事都要比弟弟妹妹做得好的压力感。这样当孩子在辜负了父母期望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反省错误。给孩子自己思考并主动和好的机会孩子吵架后,父母没必要非让他们和好,应该给孩子们自己判断的机会。通过安排他们一起做事情,引导他们自己和好。我们经常看到在孩子吵架后,一边训斥孩子,一边让他们和好的父母。但是如果孩子并不想和好,父母却强迫他们。“快认错”或“你先道歉”这样的命令会造成孩子嘴上道歉,心里不服。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形成得过且过的错误想法。不管在谁家,孩子吵架都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要盼望着说了类似“两个人好好玩”“因为你们是兄弟,所以必须这样”的话,孩子们就真不争吵了。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站在每个孩子的角度上体谅他们,并通过行动来影响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的偏心会造成兄弟姐妹间矛盾的深化。即使大孩子具备了责任感,也可能在不被父母认可的情况下,做出小孩的举动,甚至欺负弟弟妹妹。由于父母没能做好榜样,还可能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对弟弟妹妹的憎恶,以致引发“战争”。所以父母可以通过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来帮助孩子更友好地相处。给孩子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相处,父母应该了解他们即使是兄弟姐妹,也是彼此不同的个体。所以最好不要拿孩子作比较。“你看看哥哥学习这么好,你到底是像谁啊,怎么会这样呢?”像这样在兄弟间作比较、指出优劣的举动,对弟弟来说是很过分的。更何况这样的比较并不能使弟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相反,还会让孩子陷入绝望的深渊。在兄弟间就同一问题(例如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对两个孩子都有害而无益。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弟弟沃尔特?基辛格曾这样回忆道:“小的时候,我们兄弟俩曾是对手,但并不是说我们是竞争关系。我们两个人性格不同,长大后从事的职业也完全不同。”能有这样的想法,必定和父母肯定他们是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有关。沃尔特?基辛格作为艾伦电器公司的总裁,在与哥哥完全不同的领域里同样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他不只没有因为哥哥的成就感到自卑,反而笑着说:“记者们为了捉住亨利哥哥的新闻,整日跟在他的屁股后面,但是我的成功故事写成新闻难道不同样有价值么?”沃尔特通过自己的言行强调了什么是健全的竞争意识,并告诉我们一定要牢记:即使是兄弟姐妹,每个人也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的个性犹太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异,而是“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所以他们绝不会拿孩子相互对比,而是尽力培养各自的个性。犹太人的孩子去朋友家玩的时候,父母不会让哥哥姐姐跟着一起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彼此兴趣不同,所以还不如让他们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世界更好。这并不是说犹太人家兄弟姐妹的关系会因此而变得不好。父母为了让孩子们能保持轻松而舒服的关系,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制定能和家庭成员一起进行的日程表所谓和家庭成员一起进行的日程就是指在某个时间里必须要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吃晚饭、睡觉、做家务、串亲戚、打电话,等等。而所谓的家庭活动是指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可以强化家人之间纽带关系,并帮助连接各代人的各种活动。虽然是一定时间内做的一定的事情,但是活动却是随时可以实现的新回忆。生日、圣诞、新年等都可以成为一次活动的主题,当然如果周末可以让全家人聚在一起,这也是很好的家庭活动之一。特别是那些生活有规律的家庭,他们孩子的行为举止也更有规矩。按时睡觉的孩子比起不按时睡觉的孩子,能更快入睡,且睡眠中不易醒。和家人一起吃饭,更是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了解对方的机会。如果你的家现在还没有家庭聚会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快和孩子们一起筹划属于自己家的小聚会吧。事例2 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该怎么办?几天前,小俊因为嫌妈妈唠叨,居然一边骂骂咧咧,一边乱扔东西。小俊的这种瞬间变化,别说妈妈,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今天早上,小俊突然又说不想去上学。妈妈就揪着他,问为什么不想去学校,谁知道小俊居然生气地推到了椅子,还大声嚷着:“都说不去了!”孩子变得越来越暴力,家长该怎么办呢?父母的唠叨其实哪儿有喜欢唠叨的父母?但是又是为什么那么多事让父母不得不整天唠叨不停?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让父母别再唠叨呢?不再唠叨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开口说,用行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整天像讲演一样不停地唠叨,那还不如自己对着墙说呢。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唠叨,反而认为自己是在给孩子宝贵的忠告。父母总是认为“要是不时刻提醒孩子,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整理玩具,也不可能自觉地去做作业,更不在意是不是会伤别人的心,而且什么煤气、电门之类的也一点儿不小心……”其实父母是担心一旦没关注孩子,就没尽到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虽然父母这样的想法并没错,但他们不知道经常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心。孩子们在父母发火或让自己难堪的时候,可能表现出叛逆或怪异的行动。这只是因为他们也从心里感到难为情而已,所以父母可以试着在唠叨前,先假设一下如果这个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全家人在家吃晚饭时,孩子把饭菜掉在桌子上的话,家长试着不说什么,只是擦干净。如果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可不可以轻拂一下孩子的头,然后给他们一个拥抱?像这样,不用言语而是用温暖的行动来对待孩子,应该会有更好的结果。对调皮的孩子要细声说话与父母谈心的时候,我们经常被询问,“要想让孩子听话,是不是先得调高嗓门?”“要想听孩子答应一声,难道得求他们?”“是不是得像坏了的录音机一样反反复复地说才行?”如果说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话,那么该怎么办呢?父母真想让孩子听话,就应该直接找到孩子进行对话。不要在房间的另一边或过道里大声嚷嚷,而是到孩子所在的地方,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如果孩子太小,父母就应该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平视,甚至可以摸着孩子的头和他们对话。父母希望孩子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时,最好能给孩子具体而准确的指示。父母大多时候只是对孩子说:“你多用点心。”“你多努力一下。”“加油。”“小心点。”“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你就不能做得像个大孩子一样吗?”这些话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父母需要更具体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按要求去做。说话的时候加些幽默也是不错的方法。8岁的小俊根本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如果只说一次,小俊肯定没有回应,就算妈妈说三四次,小俊也基本不理。因为太生气,妈妈终于有一天拿着手电筒来到了儿子身边,照他的耳朵。“妈妈你干嘛?”小俊问。“我在看你的耳朵啊,”妈妈轻轻地说,“不管是让你收拾书桌,还是让你整理房间,你总是听不见,所以肯定是什么东西进了你的耳朵,所以你的耳朵堵住听不见了。”小俊一听,“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行了,知道了,我知道您要说什么了。”像这样适当地使用幽默,父母的话在孩子心里就收到了百倍的效果。和大声嚷嚷着重复二三十次相同内容的方法相比,这是多么新鲜有效啊。父母肯定想象不到让孩子听话还可以使用幽默的手段。其实,父母们因为忙,又不想让孩子为所欲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事事命令的形式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孩子的天性好动、爱玩,这也是孩子的可爱之处。看到小孩子晃晃悠悠学走路的样子,或者8岁的孩子做个小鬼脸,哪有不哈哈大笑的大人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时地运用些幽默,会给孩子更轻松的氛围——当然也不能整日嘻嘻哈哈,失去了教育中应有的严肃。所以父母可以在日常中适当使用幽默,并尽力降低声调,这样孩子一定会与你更亲近一步。制定让孩子听话的策略 孩子一旦上了小学,说起话来一套套的,甚至让人怀疑他们都有实力去参加辩论会了。为了让这样的孩子乖乖听话,父母有必要制定一套协商策略。协商是为了商定出一个一致的目标。比如,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首先要决定玩什么,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怎么玩才能更有意思”。孩子如果只强调自己想玩机器人游戏,而忽视朋友想玩过家家的想法,那实际上就没有商量的余地。能同他人商量的孩子会找到“大家都想玩得更开心”这个重点,想出多种好玩的游戏。“我们从哪个开始玩呢?”或者“我们用机器人玩过家家吧。”类似这样的方法,其实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日常生活中即使只是遵守一个小规定,父母也不应该用命令或指挥的方式,而是尽量调整自己和孩子的要求,找到共同点,以得出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事例3孩子的理想我不喜欢我现在只要想到儿子就头疼。我们家圣灿不喜欢学习,就喜欢电脑游戏。我想要是让他玩一天游戏,那简直能让他幸福死。圣灿说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职业游戏玩家。但是孩子的爸爸可看不惯孩子天天打游戏,他说:“打这些游戏有什么用处?”所以孩子的爸爸天天训斥孩子,希望他能努力学习将来当个律师或医生。我们怎么教育孩子才更好呢?没有毫无天赋的孩子总有些父母会抱怨:“我们家孩子什么天赋都没有,可怎么办啊?”但是托这样“毫无天赋”的孩子的福,家里总会更加祥和。谁也不知道“没有天赋”也是开启幸福的钥匙。有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就想让孩子的成绩提高更多。其实这就变相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当妈妈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过失时,孩子已经成了成绩普通的人了。接受孩子现有的一切,就是说父母不要过分地要求和期待。比如,不要说:“要是考上了更好的学校就好了。”或者要求喜欢画画的孩子在英语或游泳方面也优秀。父母太容易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评价孩子,所以父母虽然可以对孩子讲自己的想法,但是无权评论孩子的想法。就好像在家学习总不安静的孩子,妈妈会说:“我们家孩子就是安静不了,要是能稳稳当当的就好了。”但是让我们换个场景。如果这个孩子去参加运动会赛跑得了奖,妈妈自然很高兴。所以虽然在教室里不能安静的孩子让人不满,可换到运动场,他的活泼又会让人感到高兴。不光是孩子,任何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格特点。根据时间和场合的不同,曾是优点的也可能在其他时候变成缺点。鹿就可能因为自己美丽的触角而失去生命,也可能因为自己平日里并不看重的腿而死里逃生。人类也是一样,都生活在戏剧性的世界里。帮孩子找到潜在的强项能理解“孩子也有喜好厌恶”的父母,才能接受孩子是和自己不同的个体。孩子有时是好孩子,有时是坏孩子。那些希望孩子不管何时都是好孩子的父母,绝对不能理解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最大程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是父母的愿望。但是到底应该怎样挖掘孩子的潜力呢?这就需要父母找到孩子的强项,让孩子在良好的状态下开始做事,这样成功率相对会高出很多。父母若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们的优势,也会清楚要如何改善他们的弱点。每个孩子都有强项,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数学和英语学得好虽然也是优势,但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动性、同情心、包容心、毅力等。找到孩子天生的才能,并使其充分发挥出来就是挖掘了孩子的内在潜力。现在请各位父母收起那些为了寻找孩子不存在的或十分微小的能力而设置的显微镜,戴上新眼镜重新发现只属于你孩子的专属特点吧。一点一点提高标准和期待一旦孩子没能按照父母的要求行动就训斥孩子的家长并不是在进行教育,而只是为了发泄自己不愉快的心情,纯粹自认为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已。孩子要求父母帮忙是最简单的请求,但是对于那些精神上还不成熟的父母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样的父母错以为自己想要实现的也正是孩子所希望的。其实我们很难理解带着这样矛盾心理的父母和子女一起的心情。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循序渐进地调整教育的标准和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能力并不是随着成长自然增强的,而是根据孩子特有的节奏变化的。大部分的孩子会表现出与年龄相符的能力,所以很多父母就觉得孩子肯定能理解自己所说的意义和理由。但是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别,也可能对某些部分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家长就有必要为孩子耐心地讲解。当孩子没能实现父母的期待时,父母也不应该表现出不满或失望,而应适当修改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对于自我意识还不健全的孩子来说,过度的干涉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带来大的改变。而发火更不能让孩子做好现阶段做不好的事,对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没有益处。对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情,家长可以采取边提问,边和孩子进行讨论的方法找出做事的动力。例如,“这次不知道吗?那你觉得怎么做才能更好呢?”“你觉得现在该怎么做才更有帮助?”等。孩子从学校拿回来的听写测验,家长不要从分数看起,而要先确认孩子对听写考试的态度。到底是因为不会才出错的?还是本来会,但马马虎虎写错了——一定要了解孩子错误的原因。同时,还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这是根据自己的选择或努力而出现的结果,并告诉孩子他负有解决问题的责任。告诉孩子就算做错了也没关系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可别出错啊。”“出错可不行。”相反地要让孩子知道出错并不是丢人的事,出错也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思考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错误。如果反复和孩子强调不能出错的话,反而会让孩子感到紧张,使错误频繁出现,最终导致孩子失去做任何事的信心和兴趣。责任感是以能真心承认“我错了”的意识为前提的,但对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经常因为孩子的失误而发火的话,可能导致孩子学不到任何东西。这样可能造成孩子由于害怕父母,而放弃自我意识,只单纯地听从父母的指挥。所以家长不必过早地让孩子了解由于过错应负的责任。在让孩子了解出错也没关系之后,进行反复地练习以确保孩子具备了坚定的自信为止。和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假如你的孩子很喜欢机器人,那么你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玩机器人游戏。与此同时,还可以就游戏内容和孩子聊聊天。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表示关心的一种方法。比如,孩子在剪彩纸,那么妈妈可以用兴致勃勃地语气跟孩子说:“呦,圣灿在剪纸呢?把红色的纸剪成三角形了呢!”要和孩子聊天,最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开始。可以试着一边问问孩子喜欢哪个歌手,一边对孩子喜欢的音乐表示出兴趣。这时最好准确地发表想法,如“和你一起玩还真有意思!”“和你聊聊天,没想到妈妈还学到这么多新东西。”和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父母可以通过表情向孩子表达感情,例如:因为孩子不吃饭而发愁,因为孩子和朋友打架而担心,因为孩子受伤而惊慌失措……孩子们会从表情中了解到父母的感受。学会理解他人的感情,了解自己和他人可能怀有不同的感情,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中和人相处的重要环节。父母要避免在和孩子玩游戏或聊天的时候,做出命令或指示的样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孩子和父母一起消除紧张、享受快乐的时间。如果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听到命令,他们会觉得很扫兴或认为爸爸妈妈又要开始“唠叨”了。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梦想,并帮助他们具体地去实行。为此,父母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并能用语言表达出孩子现在是忧虑、伤心,还是生气……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律的习惯,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想法和梦想。……
妈妈要懂的淘气孩子心理学 作者简介
作者:(韩国)梁素英 梁希旭 译者:李菡梁素英,儿童及青少年专业心理咨询师。在读心理咨询学博士。她在有6万人的韩国大型教会——大地教会咨询中心担任儿童及青少年专业咨询师。现致力于儿童咨询及改善亲子关系等多种咨询活动,并采用画画、游戏、心理测试等方法进行治疗。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广泛地解决孩子和父母的烦恼,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建立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梁希旭,大安英语学校教师及心理咨询师。他是韩国大安英语学校的教师,同时还负责帮助家长制定子女的教育方案。他还著有《6个句子就能交英语朋友》《用英语狩猎》《赢了世界的孩子们》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