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精选 |
|
网友 2022-04-12 00:00:00 互联网 |
|
|
案例一:学龄前儿童家长教育方法调查问卷
亲爱的家长,您好!下面有一些问题,需要您的如实回答。回答时,请您圈上您认为合适答案的序号。您的回答不存在对错,我们也无需知道您的姓名。但为了调查研究的真实可靠,我们需要您真实的回答。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西南师大教育系学前教研室
一、您和孩子的关系是什么?
1.父子 2.母子 3.祖孙 4.其它(请说明)
二、您的职业是什么?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5.个体商人 6.其它(请说明)
三、您的年龄有多大?
1.20~30岁 2.31~40岁 3.41~50岁
4.51~60岁 5.61~70岁 6.70岁以上
四、当孩子犯错误时,您是
1.心平气和地指出他的错误,找出原因
2.斥责和打骂孩子
3.先斥责后打骂
4.无所谓
5.找理由帮孩子掩饰错误
五、当孩子有进步时,您是
1.无所谓
2.言语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3.物质上给予奖励
六、当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或打架时,您是
1.批评自己的孩子 2.斥责对方孩子
3.支持孩子继续争吵 4.对双方孩子说明谁是谁非
七、您的孩子说过别人的坏话吗?
1.从来没有 2.偶尔 3.经常
|
八、当孩子提出与父母相反的意见时,您是
1.一般不会考虑孩子的意见,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2.按孩子的意见行事
3.充分考虑并适当采纳孩子的意见
九、您常常在什么时间和场合批评孩子?
1.不管时间、地点 2.吃饭时
3.睡觉前 4.事后专门找时间
十、当一个家长管教孩子时,其他家长是
1.支持管教 2.调解缓和 3.不管 4.保护孩子
十一、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关系是
1.平等、相互尊重
2.一方常常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另一方
3.常在孩子面前闹矛盾
十二、您如何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1.口头询问 2.常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
3.经常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4.不关心
|
十三、当孩子向您提出问题时,您是
1.有问必答,耐心解释 2.启发孩子自己找出答案
3.不理睬 4.随便敷衍解释
十四、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您是
1.完全满足 2.拒绝 3.满足合理要求
十五、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总是
1.在家学习、做游戏 2.外出游玩 3.除吃饭外,很少在一起
十六、您的孩子曾拿过别人的东西(甚至是一枚大头针、一粒纽扣)吗?
1.从来没有 2.偶尔 3.经常
十七、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
1.与母亲关系好 2.与父亲关系好
3.与父母关系都好 4.与父母关系都不太好
十八、对孩子的偏食挑食现象,您是
1.不吃就算了
2.硬逼孩子吃下他不喜欢的食物
3.鼓励孩子吃下他不喜欢的食物
4.不断变化烹饪方式,使食物适合孩子的口味
(资料来源:刘电芝,杨晓萍主编.《现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187—189.)
|
案例二:访谈计划的设计
课 题:“我最喜欢的人”——他人对幼儿人际吸引的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幼儿的调查,了解幼儿“喜欢”哪些人,分析影响幼儿“喜欢”的因素及形成机制,探讨他人对幼儿吸引的作用及发展他人对幼儿人际吸引的策略。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对象:中、大班幼儿200名左右
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步骤:
(1)找园长联系,说明来意。
(2)和班主任联系,随机抽取访谈诱饵,摘录幼儿的“登记表”,了解家庭背景(主要扶养人及职业、文化程度)。
(3)接触幼儿,融洽气氛。
(4)访谈实施。
调查内容:
(1)幼儿喜欢哪些人?(多少、种类,了解喜欢的广度)
(2)最喜欢谁?其次是谁?(了解喜欢的深度)
(3)幼儿喜欢这些人的哪些品质?(做什么?怎样交往?了解喜欢的品质)
调查反映的问题:
(1)影响幼儿“喜欢”的因素及关系(假设:相似性、表面特征、满足要求、接触频度、接近的距离)。
(2)幼儿自我概念、关于他人知识和父母的影响对幼儿“喜欢”认知的影响。
(3)幼儿“喜欢”来源于直觉、具体形象和理性体验的程度。
(4)发展儿童人及吸引的作用,发展儿童人际吸引的策略。
访谈问题设计:
了解姓名及生活一般情况的问题(略)。
表2 访谈内容准备表
|
访谈意图 |
访谈问题 |
备选问题 |
儿童排序、列举,了解喜欢的广度
|
①你最喜欢谁?其次是谁?(问及关系、职业、距离、表面特征)
|
提示:幼儿园、家中、亲戚中、工、农、兵……中喜欢谁?
归纳:这些人中最喜欢的是谁?
|
了解喜欢的原因
|
②你为什么喜欢××?(问及××行为、态度、为人处事)
|
提示:他和你在一起干什么?他喜欢干什么?
|
广泛地了解
|
③讲一个××的故事
|
提示:在某一方面或根据前面谈话
|
案例三:访谈调查实例选段
1.谈话目的:
调查父母如何对待儿童的侵犯性行为,以及父母对男女孩子侵犯性行为的态度是否一致。
2.准备工作:
(1)将父母对侵犯性工作的一般控制方式分为三类:严格制止;放任纵容;有时制止有时放任。必要时可设计更多的类型。
(2)设计谈话时所提出的问题,使之能达到获取所需资料的目的,并现实可行。
(3)预试,即先找少数父母试问各个问题,看问题是否明确,措辞是否恰当,是否容易理解,会不会产生误会,等。
(4)根据预试结果,修改谈话计划,制定记录表格,与谈话对象取得联系,约定或排定谈话时间与顺序。
3.谈话内容及可能的反映选例:
(E表示谈话者的问题,R受访者反应,括号内是编著者加的说明)
例1:
E:“有些父母认为男孩子应当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别人侵犯;也有些父母认为,男孩子应学会自我控制,避免和人打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中对两种观点都提出了接受的理由,从而可平衡“社会认可效应”。谈话者没有提供可选择的答案,故此项为不定案式问题)
R:“嗯。我看这儿附近有些孩子挺够呛,常见有打架的。我们小时候可不允许这样的。”
(受谈者并未答到点子上,故未能提供可以记录的反应。)
E:“哦。嗯……现在有些父母觉得男孩子应学会自卫,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也有些父母却认为男孩子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和别人打架,你对这个问题怎样认为的?”
(谈话这只是重复了问题,除语气词之外,未加其他含义。)
R:“我认为,孩子们应多学会一点自我控制。老是打架,又危险,又让人看了讨厌。”
(现在的回答上了题,受谈者讲出了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预先规定了一个记录系统,如规定“不要打架”记为“0”分,“反击”记为“2”分,二者之间的中性回答记为“1”分的话,此时,按该受谈者的反应可记“0”分。)
|
例2:
E:“平时您对儿子说话时,下面那种可能性较大——是对他说,‘要保护自己,不要让人家打 你’,还是说,‘人家打你你就打他’;还是说‘不要和别人打架’呢?”
R:“嗯,有时我们实在很难做出选择。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孩子只好学会自卫。比方说吧,上星期有3个男孩追打他,我真不明白这些孩子的父母怎么会让他们这么干。最后我没办法,只好教他留起长指甲,只要他们来打,就抠他们。这样,他们果然不敢打了。其实我并不愿意这么做,但没办法。”
(此回答可记作“2”分)
例3:
E:“要是在学校里,有个男孩想跟小敏打架,您会对他说什么呢?是对他说:‘想办法要打过他’,还是想个另外的什么办法来处理这件事呢?”
(注意:如果是自由式谈话,就可接着再问下去,了解那个孩子后来具体怎么打的,后果如何,等等。)
R:“哦,我没用。我曾跟他去过几次学校,他们才不会和好呢。”
(又是未针对问题直接作答,无法记录。)
E:“那您怎么办呢?您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是对他说:‘想办法要打过他’,还是想个另外的什么办法来处理呢?”
R:“我想……两种可能都有。我告诉他不要惹出麻烦来,不过我也说过,人家要打你,那你就跟他打!” (此处应记“1”分。在谈话后,将受谈者的反应分数累计起来,除以问题数,便可得出该受谈者在关于孩子是否应当反击问题上的均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