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 本书特色
研究的主体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在*部分,回顾了分权趋势下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变迁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体系架构,对其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税收收入划分、转移支付体系和政府债务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依次比较。在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基于国家治理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在第三部分,根据前面章节界定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运行机理及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殊性,重新构建了以财力划分为准则的财政分权指标,并以空间分析为视角,实证研究了国家治理论下中国省际分权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并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角度,对财政分权本身是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关系给出实证支持。在第四部分,重点借助前文构建的几类财政分权指标通过门限面板模型实证估计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财政分权水平,估计结果发现发达地区的自主型分权和综合型已经接近或达到*分权水平,而财力型分权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多数都远远超出*分权门限值,说明分权已经落入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区间,并以此给出未来政策调整的客观依据。在第五部分,重点探讨了新一轮分权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强调从国家治理的导向切入以政府间事权划分调整推动“支出责任-财力-财权”序贯改革;省以下分税制改革扩围及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能性;推动“压力型”分权体制向“倒逼型”分权体制探索转型是三个未来主要的改革重点。以此推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的自我完善和修葺。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 内容简介
研究的主体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在部分,回顾了分权趋势下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变迁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当前靠前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体系架构,对其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税收收入划分、转移支付体系和政府债务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依次比较。在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基于国家治理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在第三部分,根据前面章节界定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运行机理及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殊性,重新构建了以财力划分为准则的财政分权指标,并以空间分析为视角,实证研究了国家治理论下中国省际分权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并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角度,对财政分权本身是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关系给出实证支持。在第四部分,重点借助前文构建的几类财政分权指标通过门限面板模型实证估计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很优财政分权水平,估计结果发现发达地区的自主型分权和综合型已经接近或达到很优分权水平,而财力型分权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多数都远远超出很优分权门限值,说明分权已经落入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区间,并以此给出未来政策调整的客观依据。在第五部分,重点探讨了新一轮分权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强调从国家治理的导向切入以政府间事权划分调整推动“支出责任-财力-财权”序贯改革;省以下分税制改革扩围及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能性;推动“压力型”分权体制向“倒逼型”分权体制探索转型是三个未来主要的改革重点。以此推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的自我完善和修葺。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 目录
**章 绪论**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五节 创新点和有待深化之处
第二章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理论与当代实践**节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理论渊源第二节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本质及外在表现第三节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当代实践模式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治理观下中国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节 传统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得与失第二节 分税制后中国政府财政分权关系调整:分财权还是分财力第三节 国家治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财政分权关系内容与框架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下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影响因素**节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测量:指标与体系第二节 中国式财政分权变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国*优财政分权水平估计**节 财政分权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第二节 财政分权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第三节 适应地区经济增长的*优分权水平估计第四节 现实分权走势与*优分权水平之间的偏差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应国家治理的中国政府财政分权走势与政策建议**节 以政府事权划分调整推动“支出责任—财力—财权”序贯改革第二节 新一轮分权改革的省以下扩围和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第三节 “压力型”分权体制向“倒逼式”分权体制的探索转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 作者简介
段龙龙,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在《管理世界》、《财政研究》、《经济学家》、《四川大学学报》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多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优秀成果奖2次。兼任四川省财政学会理事、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