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成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 综合运输研究所 精心打造】紧跟时代脉搏,建设交通强国
本书基于枢纽经济现象历史演进和资源要素时空配置,研究提出了枢纽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明晰区域经济增长与枢纽经济发展关系,总结枢纽经济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探索构建枢纽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同时,结合国内外港口枢纽型经济、航空枢纽型经济、高铁枢纽型经济、公路枢纽型经济和“互联网 ”交通枢纽型经济发展实践,研究提出新时期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思路路径、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托交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交通枢纽为主要载体的枢纽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港口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口岸经济、“互联网 ”交通枢纽等不同类型的枢纽经济形态在全国各地探索付诸实践。2015年7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枢纽型经济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2017年12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出台《商丘市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枢纽产业集群和枢纽经济区,实现枢纽经济规模化扩张”;2019年5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高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培育若干高铁枢纽经济区,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要求各地方“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
本书从理论上归纳了由交通运输领域各类枢纽与相关经济要素相结合而衍生的枢纽经济的内涵特征、表现形态、发展机理及演进趋势,构建了枢纽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和发展水平对标分析,提出未来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总体策略和相关措施建议。本书为我国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指南,对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动能,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目的
第二节 既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相关名词解释
第二章 枢纽经济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态
**节 枢纽经济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枢纽经济的内涵特征
第三节 枢纽经济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 枢纽经济发展的机理与演进趋势
**节 枢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枢纽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枢纽经济演进的规律趋势
第四章 枢纽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方法
**节 分析基本框架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节 基本方法与工具
第五章 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实践与国际对标
**节 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实践探索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枢纽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不同类型枢纽城市经济发展特征
第四节 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未来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总体策略
**节 新时代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第二节 我国发展枢纽经济的思路与路径
第三节 我国发展枢纽经济的主要任务
第四节 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港口经济发展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节 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第二节 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第三节 未来我国港口经济发展展望
第八章 临空经济发展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节 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第二节 典型城市临空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第三节 未来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展望
第九章 高铁枢纽型经济发展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节 我国高铁枢纽型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第二节 高铁枢纽对不同空间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国外高铁枢纽型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第四节 未来我国高铁枢纽型经济发展展望
第十章 “互联网 ”交通枢纽型经济发展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节 我国“互联网 ”交通枢纽型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第二节 国内外“互联网 ”交通枢纽型经济发展案例总结
第三节 未来“互联网 ”交通枢纽型经济发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相关资料
经济学家推荐
吴晓华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副院长 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巨大发展,城乡面貌因之焕然一新。时代的发展,推动着交通运输理论不断创新。在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吴文化副所长带领所内研究团队,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经验,努力进行理论规范探析,形成了《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创新成果,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在成果公开出版之际,向他们表示祝贺。
交通运输是经济活动的必具条件之一。人类*初的交通行为甚至早于*原始的经济行为,正是由于人的流动与集聚创造了物品交换信息的机会,并通过交通运输实现了物品交换的时空价值,才使得经济活动得以发轫并有组织地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全面融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整个经济链条之中,成为经济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交通运输的经济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引致需求,是经济活动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交通运输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形态也通常被归类于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投入要素之中。此外,交通运输经济学作为部门经济学之一,传统上主要关注于行业自身的要素投入与满足客货运输需求而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交通运输界从原来注重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客货运输组织和交通技术进步等行业自身发展问题,到关注交通与经济、产业、城市之间互动融合发展问题,有其历史原因、实践演进、理论发展背景和时代要求。其一,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网络功能不断完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基本扭转了客货运输“瓶颈”制约现象,对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的一体化布局和组织衔接等方面提出了迫切要求。其二,枢纽的“经济组织”功能价值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认同和发挥,以交通枢纽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形态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港口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口岸经济、陆港经济、“互联网 ”交通枢纽型经济等不同类型的交通枢纽型经济形态在全国各地付诸实践,交通运输的经济功能得到拓展。其三,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为交通枢纽型经济在理论上的突破提供了支撑,譬如产业组织理论、城市经济、流量经济、平台经济、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区位理论等,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阐释了交通要素的经济功能与价值,而交通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以及现代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成为创新产业组织的重要经济要素。其四,按照新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要求,适应经济、产业和交通转型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交通与经济融合关系入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交通运输服务模式,依托交通枢纽联动信息枢纽,打造形成经济枢纽,既是未来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交通运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全面总结梳理交通类枢纽经济形态发展实践,吸收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枢纽经济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未来枢纽经济发展。综合运输研究所长期专注于交通运输发展理论和政策领域的研究,本书以枢纽经济为切入点,在交通运输与经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方面迈出了一步,是一件值得祝贺和鼓励的尝试与突破。
《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首次从经济和产业的视角对交通类枢纽经济的概念、内涵特征、作用机理及其演进机理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阐释,将枢纽经济定义为:依托交通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的一种经济形态。同时,该书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次对不同类型的交通枢纽聚集各种要素流对培育城市经济新增长点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在方法论意义上,本书从逻辑分析框架、H-NICS系统框架、产业分析框架三个视角构建了枢纽经济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从基础支撑指标、环境营造指标、规模效应指标和成本效益指标四个维度构建了枢纽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综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学科提出了枢纽经济的量化分析工具,具有方法论创新价值。
当然,本书尽管应用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枢纽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归纳性探索,但交通枢纽发展本身尚处于理论和实践完善之中,依托交通枢纽的枢纽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值得深化之处,如不同类型枢纽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枢纽经济的市场边界、市场需求规模和结构,枢纽经济投入产出与核算体系等问题,需要进行交通、产业、城市经济层面的多学科融合性深入研究。希望综合运输研究所能够拓宽视野,增强经济学理论功底,跟踪各地实践中的新案例,就枢纽经济这个大题目持续、深化、细化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更好地指导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实践。
吴晓华
2019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