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 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主编)的后续
★ 本书揭示了日本侵略劫杀暴行、列强转嫁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承续前卷“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重点阐述中圈资本主义“不发展”和衰变态势及其原因;浓墨重彩地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萌发及其艰难生长等
★ 资料数量庞大,范围广阔,大部分是首次被利用,它既揭示了这一时期全面经济发展变化的整体态势,又反映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状况和特点,以完整再现历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套装共3册)》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主编)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汪敬虞教授早先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其中心线索,严中平教授生前反复强调的"三新"(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是本书力求达到的重要目标。
《人民文库丛书: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套装共3册)》涉及领域广泛,行业兴替频繁,情况复杂,旧中国政府又未能留下系统和完整的资料,统计数据尤为缺乏。挂一漏万、畸轻畸重、以论代史、以偏代全、以偏概全、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重质的论述轻数量分析,等等,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常见的毛病和缺陷。有鉴于此,课题组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全力挖掘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与综合考察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结合,纵横结合,史论结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结合、质的论述和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六结合"研究方法,保证和提高了成果质量。课题组特别把加强数量分析放在首位,整理和编制了大量统计表格(全书共有大小统计表434个),填补了数量统计方面的一些重大空白,在量的方面更完整和准确地再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原貌。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册,其主要内容包括:新式工矿业的危机及不平衡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手工业的兴替嬗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目录
前言 导言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新民主主义的萌发 一、日本侵略、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退让妥协 (二)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打击 二、国内形势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一)蒋介石独裁地位的确立和对苏区的“围剿”与蹂躏 (二)、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蜕变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停滞衰退 (二)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四、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 (一)武装起义和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经济雏形的建立 **章新式工矿业的危机及不平衡发展 第二章农业与农村经济 中 册 第三章手工业的兴替嬗变 第四章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第五章对外贸易、外国投资和国际收支 下 册 第六章商业流通和国内市场 第七章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财政和内债 第九章革命根据地经济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节选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作者简介
刘克祥,1938年7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同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和近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旁及财政、金融和商业、市场,1998年退休后亦未中辍。发表论著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简明中国经济史》、《清代简史》(合著)、《清代全史》(合著,第10卷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合著)、《棉麻纺织史话》以及专题论文数十篇。
吴太昌,1947年12月出生,江苏如皋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经济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代表作:论文《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活动述评》、《抗战时期国民党国家资本在工矿业的垄断地位及其与民营资本比较》、《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抗战时期后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国民党国家资本的垄断》等,主编《中国近代商业史论》(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合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