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内容简介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在对区域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区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并从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分别对区域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地区层面,以西部地区为例,考察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及其门槛特征。行业层面,以甘肃省16个工业行业为例,考察行业内和行业间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证结果就如何有效提升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节 产业转移理论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节 溢出效应理论
第四节 吸收能力理论
第五节 空间效应理论
第三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节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征
第三节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节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节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机理分析
第三节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第四节 吸收能力与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空间效应分析
**节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空间效应机制分析
第三节 区域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第四节 区域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第五节 区域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间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分析:以甘肃为例
**节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行业问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变化及区域间转移态势
第四节 甘肃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现状
第五节 甘肃承接区域产业转移行业间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六节 甘肃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行业间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内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分析:以甘肃为例
**节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行业内技术溢出机理分析
第三节 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第四节 甘肃承接产业转移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对行业增长方式的联动研究
第五节 甘肃承接区域产业转移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节选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识别、消化和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1990),这种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原有的知识水平;二是组织成员个体的吸收能力;三是组织内部知识分享与沟通的能力。
对于微观企业而言,吸收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鉴别与挑选适合模仿及学习的技术的能力;二是模仿与学习该项技术的能力;三是将该项技术运用于商业化生产的能力。根据少数几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后进国的经验,企业从外部吸收知识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包括四种: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纳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开发利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对外部产生的,对本企业有关键作用的知识加以判断和获取的能力;知识吸纳能力则强调外部知识在企业内有效地被阐释和理解,不能被理解的知识是很难被再利用开发的;知识转化能力则是要将新的外部知识与内部已有知识有效地整合;知识开发利用能力是指通过将内外部知识共同运用而开发出新知识。
以上四种能力可以归为两大类: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和吸纳)和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和开发利用)。潜在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从以上可以看出,潜在知识吸收能力比较倾向依赖于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外部知识源的特性,而要由潜在知识吸收熊力转化为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并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企业内部在交流、合作上的努力。
……
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作者简介
关爱萍,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统计研究》《软科学》《经济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甘肃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