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本书特色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写作的基本思想: 一,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结合实际,并且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发展;否则,不仅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会成为遗害实践的僵化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要坚持*思想和由邓小平开创的并在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八大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得到重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确定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任务的两个方面:通过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事的研究和叙述,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另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原则区别的。抛开西方经济学的少数流派不说,总体看来。他们总是舍弃生产关系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发展。这是他们的痼疾。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必须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生产发展。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写作的基本思想: 一,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结合实际,并且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发展;否则,不仅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会成为遗害实践的僵化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要坚持*思想和由邓小平开创的并在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八大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得到重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确定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任务的两个方面:通过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事的研究和叙述,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另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原则区别的。抛开西方经济学的少数流派不说,总体看来。他们总是舍弃生产关系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发展。这是他们的痼疾。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必须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生产发展。 但这里说的生产关系既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作为其实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既包括生产要素,也包括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生产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组织形成等方面。 相对经济史来说,作为部门经济的工业经济史显然需要同时揭示工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方面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但应侧重于揭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比较快的。就这点来说,又需要以较大篇幅叙述工业生产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否则,就难以说明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考察,要揭示工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如实地叙述历史过程,也需要客观的、画龙点睛的经验总结。这也是揭示历史规律所必需的,并且是不能由叙述历史过程所能代替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目录
**篇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经济(1949年10月至1952年) **章 建立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有工业 **节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工业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雏形 第三节 实施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国有工业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有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保护并有限制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节 扶植有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和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三节 开展“五反”运动和进一步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恢复、改组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第三章 保护和发展个体手工业 **节 个体手工业生产的恢复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 恢复时期工业经济变革和生产恢复发展的主要成就及问题
第二篇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年) 第六章 实现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节 1953~1955年,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1954年以后,有计划地扩展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 第三节 1956年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七章 实现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节 1953~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1956年上半年,实现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八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改进方案的提出 **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进方案的提出 第九章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节 “一五”时期工业生产建设发展的进程 第二节 “一五”时期发展工业生产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章 “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三篇 实行计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大跃进”阶段的工业经济(1958~1960年) 第十一章 工业生产建设的“大跃进 **节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工业“大跃进 第二节 1959年上半年,对工业生产建设指标的调整 第三节 1959年夏,庐山会议后再次掀起工业生产建设的“大跃进 …… 第四篇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日寸期的工业经济(二)——经济调整阶段的工业经济(1961~1965年) 第五篇 实行计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阶段的工业经济(1966~1976年9月) 第六篇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四)——经济恢复和“洋跃进”阶段的工业经济(1977~1978年) 第七篇 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一)(1979~1984年) 第八篇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二)(1985~1992年) 第九篇 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三)(1993~2000年) 第十篇 市场取向改革继续推进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2001~2011年) 第十一篇 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五)(2012~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