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

  2020-06-05 00:00:00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 本书特色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新时期与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占据着核心战略地位,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报告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增长极、可持续发展理论,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四大领域16个指标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统计数据以及Stata、SPSS、ArcGIS软件和自然断裂点分析、可靠性检验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 目录

**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 协同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共识 二 协同发展是落实“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三 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产业分工合作是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二)城市协同助推流域科技创新 (三)城际合作有利于流域生态保护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一 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二)科技创新指标 (三)交流服务指标 (四)生态保护指标 二 计算过程与分析方法 (一)计算过程 (二)分析方法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一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 长江经济带专题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交流服务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四)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五)不同领域协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 三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变化情况 四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空间集聚效应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异质性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划分 第四章 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稳健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科学调整中央各职能部门权责,统筹强化全流域管理效能 (二)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管制,率先推进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改革 (三)强化市场机制和多元参与,构筑国际领先的流域区治理体系 二 加快构建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的分层 协同发展机制 三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 (一)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生态化 (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生态产业化 四 强化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风险的联合防控 (一)精准判别生态环境短板,科学预警生态安全风险 (二)加快建设生态灾害通报系统,系统提升生态风险管控水平 五 以规划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整治工作 (一)开展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和开发分区规划 (二)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工程 附录 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专题报告 一 生态风险研究概况 (一)概念内涵 (二)研究进展 二 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现状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基础 (二)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问题 (三)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水平 三 生态风险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一)生态风险不利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有利于生态风险有效管控 四 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防控与治理 (一)原则与目标 (二)具体措施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曾刚,1961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1982,就读于湖北大学地理科学系,留学于德国吉森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胡浩,城市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关注并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产业规划与布局、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等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或参与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30余项;曾获省市级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优秀学术论文3项;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等期刊匿名审稿人。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

http://www.00-edu.com/tushu/3/2020-06-08/243055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