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 本书特色
《辽宁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保险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从应用型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次用图示方式清晰构架了保险学的体、系结构。全书分为四篇十二章:**篇保险基础,包括**章风险与保险、第二章保险概述和第三章保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第二篇保险合同,包括第四章保险合同的理论与实务、第五章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和第六章主要保险类型概览;第三篇保险经营,包括第七章保险营销与服务、第八章保险费率与产品定价(选修)、第九章核保与理赔和第十章保险准备金与保险资金运用(选修);第四篇保险市场,包括第十一章保险市场的结构与运作和第十二章保险机制与保险监管。
《辽宁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保险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既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保险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保险企业广大业务人员的培训用书或参考书。
保险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 内容简介
精——理论部分简洁精炼,用结构式描述法替代文字描述法,便于读者理解。
准——准确阐明保险学的理论和概念,务求使理论体系全面,完整.准确。
新——体现我国保险业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包括作者在此方面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活——采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编写手法丰富鲜活。
实——实用、系统,利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保险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 目录
导论
一、保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保险学的研究方法
**篇 保险基础
**章 风险与保险
**节 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含义
二、衡量风险的指标
三、风险的基本属性
四、风险的特征
五、风险的构成要素
六、风险的分类
第二节 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三、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风险管理与保险
一、风险转移的方法
二、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
三、可保风险的条件
四、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综合练习
阅读书目
第二章 保险概述
**节 保险的本质
一、保险的含义
二、保险与类似经济行为的区别
第二节 保险形态的划分
一、按实施方式划分
二、按保险标的划分
三、按承保方式划分
四、按保险属性划分
五、按保险价值划分
六、其他划分
第三节 保险的功能
一、经济补偿功能
二、资金融通功能
三、社会管理功能
第四节 保险的作用
一、促进改革
二、保障经济
三、稳定社会
四、造福人民
本章小结
综合练习
阅读书目
阅读材料
2-1关于保险性质的若干学说
2-2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节选)
第三章 保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节 经济补偿方式
一、以国家为主体的补偿方式
二、以经济单位为主体的补偿方式
三、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补偿方式
……
第二篇 保险合同
第三篇 保险经营
第四篇 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附录
保险学原理与应用-(第2版) 作者简介
刘平,1966年生,四川德阳人,教授,高级战略规划师,历任沈阳工学院(原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带头人、工商管理专业带头人、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现任沈阳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信息与控制学院院长,目前兼任中国保险与保障中心主任、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常务理事、省部共建辽宁省自动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拥有清华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双硕士学位,熟悉中外管理理论,并富有从基层到高层的管理实践经验,在《现代经济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企业管理》、《中国改革》、《中外管理》、《销售与市场》、《当代经济管理》、《光明日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现代营销》、《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理人》、《中国保险》、《上海保险》等核心期刊和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发表文章30余万字。其中,《高成长企业的长赢基因》、《对传统供需理论的反思》、《再看破坏性创新》、《家世界的“显形”危机》、《三洋脱困之路》、《我国新兴寿险公司的战略选择》、《中国保险业60年发展历程综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人才》、《如何成为标准的创造者》、《西部欠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思路与策略的研究》、《过快扩张使企业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快速成长型企业的危机基因》、《以需求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独立院校发展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2010年获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其核心观点已被采用并产生积极效果)等文章被广泛转载,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部分文章收录于全国优秀保险论文集、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民生中的若干问题——养老金缺口债务责任和偿还的研究》(研究报告)2011年荣获由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辽宁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