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5 00:00:00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汉江流生态经济带建设襄阳创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为研究背景,对汉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主要以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功能主义文化人类学思想为指导,以汉江流域非物质遗产为研究对象,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全书共十章,第1——3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论问题,主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非遗保护观的六大转变等理论问题。第4——7章是对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组成结构、地域分布和资源分类等问题进行分析。第8章从汉水文化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族史诗文化、农耕文化遗留、汉水宗教文化、汉水名人文化、汉水歌舞艺术和汉水先楚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旅游开发价值巨大的汉水文化类型。第9、10两章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文化旅游体验的角度,分别论述的汉江流域非物质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条件和开发对策。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研究背景,对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进行研究。以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功能主义文化人类学思想为指导,基于汉水文化(民族史诗文化、农耕文化遗留、汉水宗教文化、汉水名人文化、汉水歌舞艺术、汉水先楚文化等)的视角,遵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对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做出解答。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目录

**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 /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 /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5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7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依据与实践 /1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13
四、旅游业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保护的自觉性 /14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途径 /15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六大观念转变 /17
一、木乃伊式保护观向活态保护观的转变:坚持活态传承的保护观 /17
二、本体资源观向功能资源观的转变:树立功能主义的资源观 /18
三、单一功能观向多功能观转变: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20
四、独乐乐式的自赏观向众乐乐式的共享观转变:创新非遗的传播途径 /22
五、客观真实性向舞台真实性转变:辩证地看待商品化问题 /23
六、无形性存在向有形化展示的转变:通过旅游体验让文化活在当下 /25

第四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28
一、汉江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28
二、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3
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9
四、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55

第五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62
一、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62
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64
三、汉江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66
四、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68
五、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69

第六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状况 /71
一、汉江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71
二、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73
三、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75


第七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7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对应关系 /77
二、汉江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79
三、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81
四、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85

第八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 /87
一、汉水文化概说 /87
二、《黑暗传》与汉民族史诗 /91
三、神农文化与农耕文明 96
四、武当文化与汉水宗教 /106
五、神话传说与汉水名人 /130
六、歌舞艺术与先楚文化 /171

第九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条件 /188
一、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188
二、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2
三、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体验功能 /194
四、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条件 /196

第十章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204
一、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 /204
二、推进“三进”、“三结合”活动,增强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208
三、贯彻“前台-后台”模式,保持二元结构的动态平衡 /211
四、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原则,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 /214
五、依托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 /216
六、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旅游产品 /222
七、努力构建非遗“大数据”,开展线上非遗虚拟游 /225
八、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协同发展,完善非遗旅游的保障体系 /227

附录 /23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44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5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58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 /267

参考文献 /278

后记 /283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

朱运海 男,湖北襄阳人。管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休闲哲学与旅游文化伦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期关注汉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目前,已主持完成湖北省软科学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6项,在研国家旅游局重点项目1项。在《旅游学刊》、《伦理学研究》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专著)、《会展旅游》(教材)各一部。先后获襄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

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http://www.00-edu.com/tushu/3/2020-06-08/24329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