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丝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思路与构想 本书特色
《海上新丝路》一书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目的在于为21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战略建言。本书在全面回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立足全球海运未来走势,探讨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振兴海洋事业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疑,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产业,继续扩大海上航路,建设21世纪海上大通道,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上新丝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思路与构想 内容简介
历史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大戏。观看这部大戏有多种角度。通过一条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观察研究悠久而博大的中国历史,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海上新丝路》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丰富史料。冠名带有文艺色彩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并不只是用于丝绸的贩卖,也不是单一的一条航线,而是由东线、南线、北美航线等共同组成的集商贸、文化、宗教交流为一体的一组海上航线的总称。这条海上大通道初创于先秦,形成于秦汉,繁荣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初,衰落于明中后期与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历代王朝在其成住坏空过程中的开放与封闭、强盛与贫弱。
有史学家把世界历史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是16世纪以前,后半段是16世纪以后,分水岭是大洋航路开通。大洋航路开通之后,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从此世界成为一体,全球经济网络基本形成,也可说是**次全球化。在前半段,世界各国的大事均以大陆为舞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主要舞台。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国历史却在16世纪的转折点上失速,被排除在世界发展新局之外。
大致在明朝初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此时的明朝政府,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能力,以及*强大的海军。郑和先后7次率领庞大船队装载着馈赠礼物和商品,巡航、访问海上丝绸之路上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但遗憾的是,明政府没有挟海上优势扩大海上贸易,而是采取了海禁政策,甚至自行裁撤海军,错失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良机。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写道:“历史往往是吊诡的。1488年迪亚士绕行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正在此时,1492年,明廷命令沿海人民不得与来华的番船交通,1493年,明廷敕谕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在紧多松少的海禁政策高压下,明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到清嘉庆之后渐趋消失。
研究历史往往不是为了单纯地观赏,而是为了今天的事务思考和借鉴。所谓“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正是说当下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必然加入自己的评价和期许。《海上新丝路》一书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目的在于为21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战略建言。本书在全面回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立足全球海运未来走势,探讨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振兴海洋事业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疑,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产业,继续扩大海上航路,建设21世纪海上大通道,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义之一,是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在以资源消耗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我国已在“十二五”时期逐渐将发展的重心转向海洋,海洋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命。而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突破口,加快优化我国产品贸易格局,进而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大有可为。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国开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点燃了指路明灯。
意义之二,是推进海陆统筹、海洋强国。中国是海洋大国,拥有32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目前海洋经济总量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0%。《“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决心下大力气提升我国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的综合实力。目前,中国经济对海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海洋资源和海域空间的开发程度迅速提高,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在不断维护和拓展。未来较长时期,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扩大对外交往的同时加强海陆统筹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意义之三,是助推文化交流、民族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商品贸易的同时也承载了文化交流的使命,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通。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可让更多的华夏文明成果走出国门,也可以吸收外部世界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加强与各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海上新丝路》一书的出版有望将公众的视野再一次引向蓝色疆域,既可为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海洋管理提供依据,又能给感兴趣的读者了解海运产业提供一定参考。
《海上新丝路》一书的编著者张诗雨博士和张勇博士,从2010年起一直从事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负责执笔撰写了《中国海洋产业安全报告2011-2012》蓝皮书,同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关于海洋经济的论文,受到行业人士和读者的好评。他们历时5个多月,先后深入天津、泉州、青岛、厦门、广州、上海等地做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并查阅了大量数据和资料,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完成了本书的编著工作。希望本书能对国家制定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海上新丝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思路与构想 目录
前言
第1章 国际交往及古代丝绸之路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至今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无数的人、船只、商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见证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文化交流与宗教交流,同时也见证着不同时代之间各种交流的发展、璀璨乃至毁灭。
第1节 由来及概况
第2节 商品交流
第3节 文化交流
第4节 宗教交流
第2章 中国海洋运输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海洋运输史是世界海洋运输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海洋运输史的一个缩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海上交流的历史。回顾我国的海运史,既有光辉、繁荣的一面,也有黑暗、屈辱的一面;既有科技创新的一面,又有因循守旧的一面。多面性、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我国海运史的精彩。
第1节 全球海运史及中国角色
第2节 古代中国海运
第3节 近现代中国海运
第3章 中国海洋运输及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海运行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0多年里,发生了质的飞越,可以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使我国逐步确立了海运大国的地位。但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虽然已稳坐世界海运大国之位,但距离海运强国还具有不小的差距。我国该如何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1节 海洋运输及产业发展的国内比较
第2节 海洋运输及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4章 海洋运输的国内外趋势展望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物流的主要载体,海运的发展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发展机遇到来的同时,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影响着国际海运经济的地理格局,也带动着船舶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世界**大出口国,海运经济已经占据我国gdp的重要位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必将会给予海运行业更多的重视、给予更多的支持。
第1节 国际海运发展趋势
第2节 我国海运发展趋势
第5章 面向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中国的海运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一整套的发展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和发展则是这一整套海运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海洋振兴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至下的制定战略部署,制定详细的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同时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海洋运输发展战略路线图。
第1节 面向大海:中国的海洋振兴战略部署
第2节 海洋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第3节 战略实施路线图和任务
第6章 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举措
海上丝绸之路的振兴不仅需要制定一整套的战略规划,同时需要一系列的战略举措进行保障。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举措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综合考量,系统制定。
第1节 提升海洋文化,促进国际交流
第2节 提高海运质量,促进海运发展
第3节 优化海洋政策,推动海洋发展
第4节 健全海洋法律,助力海洋发展
第5节 提升科技实力,保障海洋发展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实施细则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
后记
参考文献
海上新丝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思路与构想 作者简介
张诗雨,1971年出生,吉林长春人,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香港大学SPACE学院访问学者。曾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任吉林记者站站长;2005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中国经济年鉴社任社长助理、社委会成员;曾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海洋经济研究所负责人,首届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曾当选23届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现为中国发展出版社社委会成员、副编审,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社长,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合著《国外政府管理研究丛书:国外城市治理变革与经验》一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海洋产业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产业安全蓝皮书执笔人,获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项目编号:B09C1100020)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安全、区域经济和产业创新等。
张勇,1978年生于陕西省澄城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讲《公共经济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发展、财政理论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