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研究一下五个专题。1、通过对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主产区以河南省为代表,非主产区以广东省为代表)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差距进行比较,明晰地反映出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在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距,证明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存在很大的必要性。 2、分析我国现有粮食政策的演变,明确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目标和原则。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能否在粮食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农民和政府收入的增加;在利益补偿机制目标确定的基础上,确定利益补偿机制的原则。界定利益补偿政策的主体,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受益者的中央政府、粮食主销区政府、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消费者等不同市场主体,哪些应该为自己的消费支付成本。明确利益补偿政策的客体,即粮食主产区的主产区政府和农户才应该是补偿政策的重点对象。 3、对我国现有的对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包括:粮食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和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进行研究,对当前支持政策的基本情况和演进过程进行整理和总结,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采用dea模型)的方法对现行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现行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4、确定利益补偿的标准和补偿方式,即根据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确定补偿资金应达到何种限度,这种限度*低应等于同样的耕地用于除粮食生产以外其他农业用途的收益,*高应等于农业用地转做非农业用地的收益。补偿资金的来源是哪里,资金如何运作、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步骤。 5、在解决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国家现行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区域平衡发展的经验,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开展系统研究,提出改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并从政策措施、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投入资金、产生效果等方面对此前提出的政策建议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目录
第1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研究
1.1研究背景
1.2概念界定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理论依据
1.5研究意义
第2章 发达国家在促进地区问平衡发展方面的经验
2.1美国促进地区问平衡发展的实践
2.2欧盟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实践
2.3 日本促进地区问平衡发展的实践
2.4发达国家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方面的经验及政策启示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现有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分析
3.1我国粮食支持政策的演变
3.2我国现有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
3.3现有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成效和问题
3.4粮食支持政策演变和实施的启示
本章小结芍
第4章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量化比较分析
4.1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生产情况的比较
4.2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比较
4.3 主产区和主销区财政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主产区和主销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效益评价:基于
河南省产粮大县的案例分析
5.1 基于dea模型的粮食补贴政策效果总体分析
5.2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效益评价
5.3 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效益评价
5.4农机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效益评价
5.5 生产资料综合政策实施情况及效益评价
5.6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情况及效益评价
本章小结
第6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6.1现有粮食支持政策的目标
6.2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的目标
6.3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7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金额的分析
7.1 基于机会成本的利益补偿金额测算思路和假设
7.2利益补偿标准确定的原则
7.3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
7 4补偿面积的确定
……
第8章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第9章 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10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蒋和平,男,汉族,1956年3月生,湖南永州人。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经贸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学科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与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出版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机制与模式》等专著1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有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农业部和北京市、广东省的多项奖励,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012年获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第四届中非友好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