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关键期的选择

  2020-06-05 00:00:00  

关键期的选择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山东实际,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在富民强省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目前,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关键期的选择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提出及意义
1.1.1 山东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时代背景
1.1.2 山东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意义
1.2 经济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1.2.1 经济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
1.2.2 经济文化强省的主要特征
1.3 本书的研究目的、基本思路、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基本思路
1.3.3 结构安排
1.3.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2.1.1 经济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
2.1.2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2.1.3 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2.2 区域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2.2.1 文化发展的一般模式
.2.2.2 文化理论中的区域文化发展
2.2.3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2.3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共生互动
2.3.1 经济发展的文化机制
2.3.2 文化发展的经济驱动
2.3.3 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2.4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指标体系
2.4.1 构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意义
2.4.2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4.3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3章 影响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1.1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3.1.2 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文化结构
3.1.3 要素禀赋与区域产业分工
3.2 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2.1 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
3.2.2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2.3 技术进步与区域文明演进
3.3 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3.1 区域发展的文化竞争力
3.3.2 创新文化的培育与经济软实力的形成
3.3.3 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3.3.4 知识教育对区域发展的长效影响
3.4 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4.1 基本经济体制选择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4.2 影响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制度供给与机制设计
3.4.3 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5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5.1 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3.5.2 产业和技术国际竞争与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3.5.3 资源环境国际约束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转型
第4章 国内外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1 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4.1.2 发达国家经验对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启示
4.2 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2.1 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4.2.2 新兴工业化国家经验对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启示
4.3 国内先进省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4.3.1 国内先进省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4.3.2 国内先进省市发展实践对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启示
第5章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1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基础
5.1.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5.1.2 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5.1.3 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双头并进
5.1.4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5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5.2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5.2.1 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国际大势
5.2.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经济文化建设
5.2.3 蓝黄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引擎作用
5.2.4 经济文化发展积累经验可供借鉴
5.3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挑战
5.3.1 世界发展格局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5.3.2 国内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
5.3.3 山东经济文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第6章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6.1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路与原则
6.1.1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
6.1.2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原则
6.2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
6.2.1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
6.2.2 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第7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7.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环节
7.1.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新变化的需要
7.1.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需要
7.1.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需要
7.1.4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增强山东在国内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需要
7.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7.2.1 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7.2.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7.2.3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7.2.4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7.3 以“双轮驱动”为抓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7.3.1 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
7.3.2 目前山东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3.3 山东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7.4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7.4.1 山东服务业发展现状
7.4.2 目前山东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4.3 加快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8章 深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1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是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
8.1.1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是推动山东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8.1.2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是山东应对国内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8.1.3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是实现山东生产力布局重大调整的现实路径
8.2 以“蓝黄”两大国家战略为引领,推进重点区域率先发展
8.2.1 充分发挥“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
8.2.2 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中国沿海重要增长极
8.2.3 构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新优势
8.2.4 发挥省会经济的辐射作用,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8.2.5 以加快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先导,带动鲁南临港产业带加速崛起
8.3 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
8.3.1 贯彻落实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现良好开端
8.3.2 制定地方配套政策, 完善扶持沂蒙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
8.3.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沂蒙革命老区的产业竞争力
8.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内重点城镇承载能力
8.3.5 加快自主创新,促进老区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8.3.6 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老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8 4 促进鲁西、鲁南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8.4.1 培育发展战略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8.4.2 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农村发展模式
8.4.3 加快服务业创新,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
8.4.4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第9章 加强城乡统筹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9.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客观要求
9.1.1 山东省加快推进城各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9.1.2 山东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9.2 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2.1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9.2.2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9.2.3 山东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9.3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9.3.1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9.3.2 山东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3.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与实现途径
9.4 统筹城乡要素市场,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9.4.1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9.4.2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9.4.3 山东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10章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
10.1 山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实践价值
10.1.1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10.1.2 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快实现富民强省
10.1.3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10.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10.2.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0.2.2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
10.2.3 全面推进“文明山东”建设
10.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10.3.1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10.3.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0.3.3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10.3.4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10.3.5 齐鲁文化保护传承
10.4 加快振兴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10.4.1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0.4.2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10.4.3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0.4.4 扩大文化消费
10.5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
10.5.1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10.5.2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10.5.3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10.5.4 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10.5.5 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第11章 加强社会建设 促进40谐发展
11.1 社会建设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突出重点
11.1.1 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1.1.2 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11.1.3 加强社会建设是切实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11.2 着力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
11.2.1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
11.2.2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1.2.3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1.3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社会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1.3.1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11.3.2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11.3.3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1.3.4 加强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
11.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充满活力
11.4.1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11.4.2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11.4.3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11.4.4 完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
11.4.5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11.4,6 加强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第12章 加强资源节约40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山东”
12.1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
12.1.1 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12.1.2 生态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
12.1.3 资源环境保护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
12.2 加强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
12.2.1 山东省资源特征与利用现状
12.2.2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12.2.3 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12.2.4 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
12.2.5 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
12.3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
12.3.1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12.3.2 严格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12.3.3 构筑省域生态安全网络
12.3.4 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染处理标准
12.3.5 建设城乡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12.4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2.4.1 加快地方资源环境保护立法
12.4.2 严格落实地区目标责任制
12.4.3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12.4.4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2.4.5 加大宣传,倡导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
12.4.6 推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进步
第13章 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3.1 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引擎
13.1.1 自主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13.1.2 自主创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13.1.3 自主创新是加速文化发展、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手段
13.1.4 自主创新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3.2 实施重点领域创新工程,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13.2.1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
13.2.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13.2.3 加强商业模式和技术集成创新,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撑
13.2.4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13.3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和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
13.3.1 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联系与互动,加强产学研合作
13.3.2 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13.3.3 建立区域创新宏观协调机制,引导创新体系良性运作
13.3.4 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3.3.5 以风险投资机制为核心,健全区域创新投融资体系
13.4 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13.4.1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13.4.2 改革完善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实训基地
13.4.3 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13.5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13.5.1 落实完善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强创新政策的衔接配套
13.5.2 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强化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
13.5.3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深化创新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13.5.4 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和水平,拓展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的渠道
第14章 扩大对外开放 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14.1 扩大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
14.1.1 扩大对外开放是提高山东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14.1.2 扩大对外开放是促进山东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4.1.3 扩大对外开放是拓展山东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14.1.4 扩大对外开放是增强山东发展活力和动力的重要保障
14.2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质量与效益
14.2.1 山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
14.2.2 转变山东外贸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14.2.3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14.3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着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
14.3.1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4.3.2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14.4 加快经济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对外开放载体功能
14.4.1 经济园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14.4.2 山东经济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14.4.3 加快经济园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4.5 构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14.5.1 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14.5.2 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14.5.3 构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对策措施
第15章 加大改革推进力度 为强省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5.1 深化改革是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动力
15.2 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15.2.1 确保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性,健全法制环境
15.2.2 解决市场准入问题,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15.2.3 推进金融市场改革,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15.2.4 积极清理和废止各种歧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5.3 深化国有经济战略型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15.3.1 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加快企业竞争力培育
15.3.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
15.3.3 完善管理体制和营运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15.3.4 引导国有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创新能力
15.4 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15.4.1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15.4.2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15.5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5.5.1 加快构建科学的文化体制,完善文化发展环境
15.5.2 创新改革文化发展机制,促使文化产业发展
15.5.3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5.6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5.6.1 建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15.6.2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5.6.3 完善行政管理监督机制,强化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
第16章 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16.1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16.1.1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16.1.2 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
16.1.3 科学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16.1.4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16.2 不断优化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
16.2.1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6.2.2 优化发展环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16.2.3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在环境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16.2.4 健全完善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16.2.5 健全完善符合建设山东实际的地方法规体系
16.3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6.3.1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建设
16.3.2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
16.3.3 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6.3.4 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中不断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后记 关键期的选择

http://www.00-edu.com/tushu/3/2020-06-08/244241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