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 本书特色
《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主要利用1985—2004年全国2300个县(市)的粮食单产数据和全国730个基础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降水数据,通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重点识别了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粮食安全的脆弱区,分析其脆弱的原因,分析了不同极端气候变化情景对中国粮食单产和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评估可接受产量波动水平及风险等内容。本书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法规与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殷培红编著。
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 内容简介
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等问题,一直是国际粮食安全研究、全球变化和区域安全研究的理论热点。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差异*明显的地区。《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决策者而言,更加希望了解当前与未来哪些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哪些地区是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地区?这也正是《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研究的主题——粮食安全脆弱区的空间识别。
通过辩识
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 目录
1 导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2 21世纪初中国粮食供需格局
2.1 研究方法
2.2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类型的空间格局
2.3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区域分异规律
3 区域粮食产量形成系统的稳定性评价
3.1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研究评述
3.2 主要研究方法
3.3 中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变化特征
3.4 粮食产量系统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4 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评价
4.1 研究方法
4.2 近2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
4.3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影响
4.4 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评价
5 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东北低温冷害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
5.3 典型旱灾年景下的中国粮食供需平衡
5.4 减产风险分析
6 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
6.1 研究方法
6.2 粮食安全脆弱性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含义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 作者简介
殷培红,现任职于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法规与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2007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演变与资源环境管理。现任民盟中央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现担任环境保护部重点课题“温室气体统计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子课题负贵人。主要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主持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组部全国党政干部培训《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材》、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国际产业分工与碳排放向中国的转移评估”专题研究、民政部“国家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风险制图”、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展望:2010——构建中国的绿色繁荣”等研究项目,并为上述项目正式出版物的作者之一。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