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2020-06-05 00:00:00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本书特色

一部关于幸福生活的决策全书,那些我们沾沾自喜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
  为什么有时人做的决策还不如一只猴子的正确?为什么在证券市场上,“过去的赢家一般是将来的输家”?为什么很多炒股者买涨不买跌?为什么股市往往对好消息反应不足而对坏消息反应过度?为什么“供不应求”和“定价偏低”会同时存在?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经过两年的时间写成的,针对普通人了解行为经济学的普及著作。目前经济学的普及图书虽然多,但是经济学中真正跟大家关系密切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者很少,这类书也很少。在国内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作者中,董志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书稿内容精彩,贴近生活,又有学术深度。本书是下册。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目录

第6章 你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公平、互惠与利他行为
 **节 为什么同人不同命——公平理论
  *后通牒游戏
  男人和女人、老板和雇工
  两种公平我都要
 第二节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利他行为
  汶川大地震中的母亲
  汤姆逊瞪羚的故事
  非洲的蝙蝠
 第三节 以牙还牙还是礼尚往来——非纯粹利他
  贪婪的搭便车者
  承诺与合作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们为什么不理性——投资行为理论
 **节 脑袋决定屁股——投资者情绪
  疯狂的郁金香
  坏消息跑得更快
  情感与制度
 第二节 猴子才是投资高手——有限套利
  *后的防线
  蒙着眼睛掷飞镖
  套利为什么有限
 第三节 谁阻碍了我们赚钱——投资决策偏差
  出发!炒房去!
  买彩票还是买保险
  下跌的股票更宝贵
 第四节 被无视的前车之鉴——非理性繁荣
  希勒的预言
  “涨过头”与“跌过头”
  形形色色的投资人
 第五节 该不该跟风——羊群效应
  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松毛虫实验
  人们为什么会有羊群效应
 本章小结
第8章 向传统金融学挑战——金融异象
 **节 盲目的炒股人——总量股票市场异象
  股权溢价之谜
  波动率之谜
  金融泡沫之谜
  处置效应之谜
 第二节 股价有迹可循吗——股票横向回报之谜
  动量效应与长期反转之谜
  日历效应
  小市值股票效应
 第三节 其他金融异象
  封闭式基金之谜
  ipo之谜
  ipo折价之谜
  期权微笑
 本章小结
第9章 解药还是毒药——时间贴现和瘾理论
 **节 当现在遇到未来——时间偏好
  莫使金樽空对月
  满汉全席
 第二节 什么时候交作业*合适——定期与延期
  时间决策
  “小而快”和“大而迟”
 第三节 临时抱佛脚——拖延与自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斯蒂格利茨的箱子
  “圣诞节俱乐部效应”
 第四节 习惯成自然——有限意志
  戒烟与吸烟
  花钱是*容易的事
 第五节 戒不掉的快乐——瘾理论
  为伊消得人憔悴
  精神愉悦剂
  怎样克服成瘾
  香烟的垄断
 本章小结
第10章 “游戏”人生——行为博弈论
 **节 买彩票与打扑克的心理战——讨价还价博弈
  独裁者游戏
  拖延是有代价的
  扑克与博弈
 第二节 你猜我在想什么——行为博弈案例
  或左或右的发球
  冤冤相报何时了
  “超级女声“现象
  爱情蜈蚣博弈
  脏脸博弈
 第三节 为什么选大牌明星做广告——信号与博弈
  广告的意义
  信号与合作
  如何脱颖而出
 本章小结
第11章 我要幸福——幸福经济学
 **节 什么是幸福
  “幸福”探源
  汝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金钱≠幸福
  效用≠幸福
  经济发展就使人幸福吗
  如何度量幸福
 第二节 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来源于刺激
  “马斯洛需求理论”与幸福
 本章小结
后记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节选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内容简介: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有损*大利益的“非理性”选择。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会连续授给行为经济学家的原因。人们很多看似荒诞的经济行为,其实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本来就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行为经济学跟每个人相关,跟每个企业相关。它有时候像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虽然道明了真相,但是人在面对真相的时候多少有点尴尬。《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个人的日常经济行为(包括投资决策)以及商家的营销策略,让人不仅看到普遍实例中非理性的思维根源,更有触类旁通的联想和分析,让自己成为更为聪明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分上下两册,本册主要解析人的日常消费行为中的误区,下册主要解析行为博弈、时间偏好,金融市场的“奇异现象”以及个人投资决策行为。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相关资料

插图:所以在很多时候决策的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理性。我们往往把小概率事件赋予一个大的权重,给予一个大的“帽子”,但是往往给大概率事件一个小的权重,一个小的“帽子”。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不太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决策。实际上,中国股市泡沫争论主要是源于“初始值”的“锚定”:泡沫论者A将中国A股市场估值的初始参照值锚定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股市的市盈率而引发了泡沫之争;泡沫论者B将中国A股上市公司成熟度的初始参照值锚定为所谓国际标准的上市公司成熟度而引发了泡沫之争;泡沫论者c将上证指数合理点位的初始参照值锚定为五年熊市的极端值998点而引发了泡沫之争;泡沫论者D将衡量A股市场投资价值的初始参照值锚定为H股市场的数只蓝筹股股价而引发了泡沫之争;泡沫论者E将衡量A股上市公司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的初始参照值仍锚定为数年前大面积的会计造假、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的极端情况而引发了泡沫之争……同时,锚定心理的一个特点在于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自己难忘的证据,也就是说人们容易把这些证据当作参照系,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从中得出歪曲认识。例如,戒毒所的工作人员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导致自杀的可能性时,常常易于想起戒毒者无法忍受毒瘾发作时的痛苦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验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痛苦的病人自杀的概率。又如,中国有句俗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实际上也是锚定心理非常形象的一个体现。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作者简介

董志勇,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PhD.),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Mphil),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学士(BSc)。出版著作有:Competitiveness and Adapt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英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Issues and Options(英文,中国文史出版社)、《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行为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草根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新农村中的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行为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http://www.00-edu.com/tushu/3/2020-06-08/244725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