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是针对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所编写的教材,时间跨度是1949~2008年。它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为主线,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中国近60年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走入新民主主义经济,再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进而又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立论有实有据,同时吸收了本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力图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演进的历程客观地展示出来,旨在使学生加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为进一步从事历史学和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目录
绪论
**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第三章 “一五”计划的完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节 **个五年计划
第二节 “一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增长与波动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四节 可贵的探索
第四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发动
第三节 纠正错误、反右倾和继续“大跃进
第四节 “大跃进”的成就及其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节 调整国民经济决策的形成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第三节 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四节 国际、国内局势对经济调整的影响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上)
**节 “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头三年造成的严重经济破坏
第三节 “三个突破”与新的经济调整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后三年经济的起伏波动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下)
**节 “三线”建设
第二节 国防尖端工业、地方工业的崛起
第三节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总体评价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持续与经济建设的“新跃进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上的拔乱反正和历史性转折
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第二节 经济调整中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增长与发展
第十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与经济的高速增长
**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节 国民经济的初步治理整顿
第二节 进一步治理整顿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中的继续改革开放
第四节 治理整顿的成效与局限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第三节 改革的新部署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在波动中发展
**节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
第二节 世纪末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从实现“软着陆”到扩大内需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波动与经济发展
第十四章 国民经济高位稳定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节 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高位稳定增长
第四节 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节选
序言
经济史与经济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史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吴承明研究员从经济学的统一性出发对此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经济学的统一性表现有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统一性。例如“资本”,在奴隶社会就有了,但在分析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形态后,马克思才概括出资本的初始形态的发展轨迹。解剖现代社会是解剖古代社会的钥匙。第二,迄今人类各种文明社会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前资本主义的遗存和未来的因素。第三,不管在“经济学对象”上有多少理论争论,实际上前资本主义的、西方的和当前社会主义的经济学都主要是在研究那种或这种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它的机制如何,而这也是经济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任何社会经济都是在一定的机制下运行的,否则不能持久。各种社会形态的机制不同,但都有再生产问题,都有增长(负增长)的模式问题和发展周期性问题,都有主权者干预问题,等等。这其中,有些运行规律是共同的,有些可互相参照。因此,吴承明认为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在经济史研究中,可以把现有的各种理论,特别是对经济运行和其机制的解释作为方法,尤其是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①
其次,经济史研究对经济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丰富素材及深层次的规律性的成果。正因为此,许多经济学家非常重视经济史,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特·熊彼特将历史、统计和理论视为经济分析必需的三门技术,并强调经济史是“*重要的一门”基本学科,因为,“首先,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可能指望他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其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学的,它必须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再次,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②
后记
南开大学经济史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略显薄弱。经济学院领导重视学科建设,提出要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这门课程。作为南开大学经济史学科的年青一代,我有责任承担这一教学任务。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承接这一任务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扩展研究领域的机会。 幸运的是,承担这一任务后,我得到了学界前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学系领导的极大帮助和支持。刚进入这一领域时,因教学需要请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武力研究员和赵学军研究员,他们积极而热心地给予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本教材大纲草拟出来后,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初稿出来后,董志凯研究员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何自力教授、经济学系主任景维民教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教研室主任赵津教授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这一学科的建设,在资料的收集、项目的申请和教材的出版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他们的支持,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也使我备感肩头责任之重。 本教材的编写源于教学的需要,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这门课程已有几年了,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要么部头过大,要么缺少近几年的内容。因此,编写出一部新的教材是当务之急。本教材由龚关草拟大纲,基于一个学期共17到18周,每周一次课,每次课2至3课时的实际情况,一共安排15章(包括绪论),一次课一章,并安排课堂讨论、复习考试、机动等。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第八章,龚关;**、二章,石建国;第三章,曲韵;第四、五章,肖翔;第六章,赵学军;第七、十章,闫乃权;第九章,姜长青;第十一、十二章,肜新春;第十三、十四章,隋福民。*后由龚关修改、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作者简介
龚关,男,1967年4月生.湖北蕲春人。2004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华北区域经济史、金融史,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出版著作3部(含合著),在《中国经济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4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