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书特色
《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委托项目。
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 目录
序1 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问题1.3 相关文献综述1.3.1 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3.2 土地流转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1.3.3 发达国家土地流转制度的探讨与借鉴1.3.4 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综述1.3.5 简要评述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5 研究的假设前提1.6 研究的主要内容2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2.1 产权理论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2.1.1 产权理论的历史渊源及主要内容2.1.2 我国农村土地物权的主要内容2.2 农民理性假说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2.2.1 农民理性假说的提出及主要内容2.2.2 农户土地流转的主要内容2.2.3 农民理性假说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分析2.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2.3.1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历史渊源及主要内容2.3.2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3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的环境分析3.1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的制度环境分析3.1.1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历程3.1.2 现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土地经营制度的内在缺陷3.1.3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创新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3.2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的经济环境分析3.2.1 农村人口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3.2.2 统筹城乡发展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3.2.3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营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3.2.4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4 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现状分析4.1 土地流转的意义4.2 样本调查区域概况与样本户分析4.2.1 样本调查区域经济概况4.2.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4.3 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4.3.1 灾区农户土地流转基本情况4.3.2 灾区农户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4.4 汶川地震灾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4.1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4.4.2 地震灾区土地流转问题的治理对策4.5 土地流转个案研究:金色阳光公司——龙头企业中的佼佼者4.5.1 公司发展概况4.5.2 “公司+农户一增收”的模式4.5.3 金色阳光龙头企业面I临的问题4.5.4 金色阳光龙头企业的管理对策5 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1 发展状况与文献回顾5.2 数据描述和研究假设5.2.1 数据描述5.2.2 研究假设5.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5.4 模型实证分析5.4.1 土地流转总体影响因素分析5.4.2 土地转入影响因素分析5.4.3 土地转出影响因素分析5.5 结论6 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对资源配置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6.1 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关系6.2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6.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6.3.1 数据来源6.3.2 变量选择6.4 模型估计6.4.1 总体回归模型6.4.2 单个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6.4.3 加入土地流转收益的回归模型6.5 分析结论7 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对政策支持响应的实证分析7.1 文献评述7.1.1 问题的提出7.1.2 土地流转特点7.1.3 土地流转作用7.1.4 土地流转政策7.1.5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对政策支持响应分析的主要内容7.2 研究方法7.3 数据描述与政策支持方案设计7.3.1 数据描述7.3.2 政策支持方案设计7.4 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对政策支持响应的实证分析7.4.1 对“**种政策支持”情景响应的实证分析7.4.2 对“第二种政策支持”情景响应的实证分析7.4.3 对“第三种政策支持”情景响应的实证分析7.4.4 对“第四种政策支持”情景响应的实证分析7.5 结论7.5.1 各种政策支持对土地流转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5.2 土地的保障功能随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呈下降趋势7.5.3 不断完善政策支持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8 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设计后记
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 节选
《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内容简介: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参与全球经济体系,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三大过剩”,即劳动力过剩、资本流动性过剩和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需求,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消费能力的低下,尚不能发挥众望所归的效果。因此,探究农民如何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以及拉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2.1.1.2产权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产权是指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对财产权利的支配权的总和。产权不管怎样分解、组合或转化,都只能在政策、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产权体现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和对资源支配的排他性特点,需要通过社会制定行为规范来强制实现。2.1.1.2.1产权的内容(1)产权的客体,客体是产权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客体就不存在产权,任何产权都是指某一特定客体的产权。比如本书中所指产权的客体是土地。(2)产权的主体,主体是产权的支配者,既是由谁支配客体的各项权利。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常表现为财产权等,可以说产权是主体对客体一系列权利束的总称。比如本书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承包经营者(或农户)。(3)从权利本身的内容来讲,产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行使什么样的权力;二是该主体通过对客体采取的权利获得什么样的收益,所以产权又称权益。2.1.1.2.2产权的种类按照拥有权利的经济行为主体的不同,产权可以分为公共产权、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三类。(1)公共产权,即产权权利主体界定为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都享有对这项财产的权利,而在共同体外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得享有该权利。(2)国有产权,即产权权利主体为国家,国家可指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可以使用该项权利的其他主体。(3)私人产权,即产权主体为私人个体,当对财产上的任何权利都表现出排他性时,产权就表现为私人产权。
农户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灾后恢复重建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朱文,女,1966年出生,1991年获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近几年先后在《农村经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理论与改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合著1部。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项省部级项目,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外专局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2008年获四川省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