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介绍了经济制度变迁概述、经济转型目标、转型方式、民营经济发展、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经济职能转换、转型经济绩效等内容,本书结构合理,体例完备,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转型经济学 节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治经济学改革讨论一直未中断。但是,对于如何
重建政治经济学,则有三种不同的做法。
**种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局部改造。这种改革包括:研究对
象除了主要研究生产关系,也研究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研究方法以唯物辩证法
为基础,以逻辑分析、推理分析、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为主,也运用了西方经济学
的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体系结构保持“导言+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的
“两部制“结构,但在内容上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践进行了较大调整——资本主义部分增多了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
垄断和国际垄断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部分主要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理论分析。这一类型是目前使用学校*多、数量*大的一类教材。与传
统政治经济学相比,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由于基本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没有
变,特别是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变,即资本主义部分分析以批判揭露为主,社会主
义部分实际是讲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力图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
律。这种安排势必以两个不同的假定为前提:即资本主义要被取代,社会主义要
健康成长。假定不同,讲授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资本主义侧重讲它的过渡性,社
会主义主要讲它的优越性。但是,两个社会又存在许多相同的范畴、内容和理
论,如资本、原始积累、工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输出等。同是一个理论或范畴,
由于出发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甚至相悖的讲法,经常出现此处批判(有罪)彼处又
肯定(有功)的现象。比如资本范畴,在资本主义部分是义愤填膺地批判,到了社
会主义利用外资时,对其作用则肯定有加。其他理论也有类似的情况。“两部
制”体系结构相互矛盾,首尾难以相顾,理论不能一以贯之,老师讲得别扭,学生
也不服。
第二种是充分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不分社会制度而以资源配置为
主线展开研究,研究方法采用讨论式和比较法,这种改革实际上是用西方经济学
重建政治经济学。应该肯定的是,在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改造中,应该大胆借鉴西
方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理的研究已相
当深入和仔细,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经
济学产生和完善的经济条件和制度背景与我国不同,如果完全照搬,同样有损于
理论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以资源配置为主线,研究任务由
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变成增进社会财富,研究内容把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塞进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这种“非马非西”的拼盘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马克思
经济学的完整性。马克思说过:“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都有一个长处,
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第三种是把政治经济学一分为二,即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转型经
济学(或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等)。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主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范式,力求回到马克思的时代理解马克思
的经济理论,坚持是什么就是什么的原则,不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注释马克思理
论,当然也适当增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材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或转型经济学则以中国为分析对象,在研究对象上把制度变迁放在生产关系的
同等位置,研究方法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
研究方法,内容以讨论社会主义经济转型为主。
从总的方向看,第三种做法是科学的。因为,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涉及世
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7亿人参加的改革大潮,已经使人们的经济行为、社
会的经济关系乃至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研究社会变化规律的政治
经济学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中国是被世界公认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的国家。因
此,在重建当代政治经济学时,既要吸收中西方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更要面
对中国的国情,以提高它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对于以中国为对象构建转型经济学,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经济理论具有普遍
性,强调中国特色似乎掉份。其实,纵观经济理论的演变轨迹,探讨重大现实问
题一直是经济学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的产物。凯恩斯的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