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

  2020-06-05 00:00:00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 节选

求索:经济发展中的IX域合作
    区域分工和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和
有效途径,也是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一种具体实践。
区域比较优势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这
对于“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中国尤为重要。作为一项
重大历史课题,如何立足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通过有效的区域
合作和交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在考验着中国的执政
者们。
    弹指一挥间,改革30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求
索过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中各个阶
段的合作背景、期望目标、推动力量、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广度和深度
以及合作格局等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主导型合
作到自下而上的地方、企业主导型合作;从一相情愿的被动合作到主动出击
的多足鼎立;从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合作到国家战略的主体功能区分工;从有
名无实的单一物质合作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合作;从弥补制度缺陷、打
破市场分割的应急之举到放眼全球、融人世界的大国战略,风雨兼程的中国
区域经济合作走过的其实是一条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官
方与民间、传统与创新的长期博弈之路。
    在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唯一经济利益主体的中央
实行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统一的纵向管理模式,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以
建立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以经济区划分为象征的行政命令
主导型的区域合作。
    在“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年),国家投资和产业分布的重点开始
东移。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十年规划明确提
出,在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把全国
六大经济协作区建设成不同水平、各具特色、农轻重比较协调发展的经济体
 系。由于受当时的国情国力所限,这一设想*终未能完全实现。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组织和运行是以指令性计划主
导的,垂直关系高度强化,横向联系十分微弱,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长期在
比较封闭的条件下运行。追求地区平衡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作为实施计
划经济、确保资源调配和供给的政治手段而行使,全国范围内合理的分工合
作格局迟迟难以形成,各区域之间经济联系薄弱,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是微
乎其微。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促进区域协作的尝试为改革开放后的区
域合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5.1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
    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大
为改善。尤其是“三五”、“四五”时期的三线建设,使得广大中西部地区基本
上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
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
布局的整体均衡。但是这种均衡发展的战略影响了对东部沿海原有经济、
技术存量优势的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理想中
的区域均衡状态并未真正实现。以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东部地区人均国
民收入、中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西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之比,1953年为
l:0.78:0.64,1979年为1:0.6:0.56(1)。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十而立的新中国选择了全面改革开放
的道路,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随着中国
区域经济战略和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也揭开了新的历史
篇章。
    纵观1979到1991这12年的中国体制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在效率优
先、东部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的政府
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该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旋律。
 5.1.1  政府主导型区域合作的背景扫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市场逐步取代计划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着眼于放权让利,中国的
  经济体制围绕着诸如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
  改革措施承认和突出了个人、企业、地方等微观主体独立的利益追求,极大
  地提高了各个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制度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家区域管理体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政策
  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和决定了该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合
  作的格局和走向。
    在经济体制变革方面,财政体制由原来的“大锅饭”改为“分灶吃饭”,实
    行地方财政包干,有效扩大地方的财政自主权限;投资领域1979年以来实行
    基建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的改革试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
    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调控直接与间
    接相结合的新的投资体制格局①;在政企关系上,先后实行了利润留成、利改
    税和利润承包等“减税让利”措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动力,通过承包经营责
    任制、租赁制等多种经营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逐步使企业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
    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放弃了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平衡发展
    战略,开始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七五”计划正式把我国区域
    经济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国家投资布局和区域政策
    显著地向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倾斜,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
    外资和先进技术的优惠政策,同时对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一
    定的补偿。
    对外开放首先在东部地区迅速展开。中央首先于1979年选择广东、福
    建两省实行特殊、灵活政策,紧接着开辟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
    港口城市和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南厦漳泉、辽东半、胶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正式开发和开放浦
    东新区。以上战略和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涌人,推动了东部地区经济
    的迅速发展,在深刻地改变着原有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的同时,也对中国区
    域分工格局和未来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 作者简介

p>   兰州大学经济学 院院长、教授、博士生 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区 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 区域科学协会西部经 济研究会主任委员,甘 肃省区域经济发展专 家咨询组组长,甘肃省 经济学会会长等;长 期致力于理论经济学 和区域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新 华文摘》《改革》《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 经济》《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 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和 独立完成著作lO余部;主持和参与了20 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 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采纳;荣获全国“五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

http://www.00-edu.com/tushu/3/2020-06-09/244971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