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稳定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导论和**篇、第二篇、第三篇等四部分。导论主要是对作者过去十几年来对“中国如何长治久安”的认识给予一个脉络梳理和系统总结,也作为全书概论和总纲。**篇为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与总对策,以说明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特点及其治理的基本对策,共为六章。第二篇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建设,涉及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减少各类贫困,如何创造就业、缓解失业,如何调节贫富收入差距,如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篇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建设,涉及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如何处理社会转型的若干重大政治关系,如何加强共产党的建设,如何反腐败,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应对各类危机等。
本书*重要的结论是,国家制度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必须立足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大力推进国家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制度现代化,以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
全书反映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旨在“长治久安”的各种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既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又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转型与稳定 目录
导论 中国如何长治久安
**篇 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与总对策
**章 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章 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中国地区差别
第四章 一个中国两种体制:中国城乡差别
第五章 论科学稳定观
第六章 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治理对策
第二篇 中国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建设
**章 中国“富民强国”的大战略
第二章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综合反贫困战略
第三章 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
第四章 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调节个人贫富差距
第五章 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并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
第三篇 中国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建设
**章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
第二章 以史为鉴:从苏联解体看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教训
第三章 新十大关系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和规则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六章 防治腐败是当务之急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七章 政府职能转变、危机管理与国家制度建设
附录 中国进入制度创新时代
后记
转型与稳定 作者简介
胡鞍钢,男,祖籍浙江省嘉善县,1953年4月27日生于辽宁省鞍山市,著名国情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公共管理学家,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年研习工学,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博士学位。
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3年在美国Murray state University经济系做访问学者;1997年在美国MIT人文学院做客座研究员;
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做客座研究员;
2000年任日本庆应义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做访问教授;
2003年初在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员。
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其编辑出版的《国情报告》专供省部级领导参阅,迄今已发行500多期。
胡鞍钢教授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学者"。1995年初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经美国华盛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评选,获福特基金会"中国经济研究资助"。1995年以来,连续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200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选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特优项目。2001年获第九届(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胡鞍钢同志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胡鞍钢教授著作颇丰。截止到2003年9月,他已正式出版中国国情研究系列专著和合著共计43部,其中个人专著9部,作为第一作者的合著20部;在海外出版中文版8部、英文版6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200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内部刊物摘发的国情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若干份。其代表作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中国发展前景》、《中国挑战腐败》、《中国战略构想》、《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中国大战略》、《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透视SARS: 健康与发展》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钻研,胡鞍钢教授在中国国情分析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已经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并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术研究特点。他所撰写的报告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多次应国家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