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型企业研究-网络化环境.商业模式与成长路径

  2020-06-08 00:00:00  

创新型企业研究-网络化环境.商业模式与成长路径 内容简介

建设创新型国家很根本的途径是创建一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依靠创新生存与发展的现代意义的企业,即通过创新建立知识产权资产,并通过知识产权资产经营实现盈利。知识产权资产经营的基本途径是使知识产权资产与企业内外部的互补性资产结合以实现创新的价值,从而创新型企业可带动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一起进行创新。创新型企业的涌现向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管理学的企业创新与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本书首先从分析企业创新环境与创新方式的变化着手探讨创新型企业产生与运营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考察了创新型企业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本书还进一步提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在内部依赖于知识管理层次的提升,在外部依赖于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双重依赖,决定了其成长路径具有多样性。本书着重探讨了传统企业转型为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发展成创新型企业,以及通过科技创业的创新活动迅速成长为现代创新型企业的模式。
本书适合从事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企业负责人、政府工作人员阅读,还可以作为MBA创新与创业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创新型企业研究-网络化环境.商业模式与成长路径 目录

目录

第1章导论
1?1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路径问题
1?2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路径与企业的创新主体角色
1?3拥有一批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更本质的特征
1?4创新型企业对现有企业理论的挑战
1?5本书研究的内容

第2章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网络
2?1产业的网络化趋势
2?1?1垂直一体化的分解
2?1?2企业网络:交易成本与互补资源的视角
2?1?3网络的一般特征
2?2技术创新网络
2?2?1技术创新的网络化特征
2?2?2技术创新网络的界定
2?2?3技术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
2?2?4技术创新网络的成因
2?2?5技术创新网络的功能:关系嵌入

第3章网络环境中的企业创新行为
3?1自我中心网络与企业的网络能力
3?1?1自我中心网络或网络中的托勒密体系
3?1?2企业创新的自我中心网络模型
3?2网络能力、创新绩效与网络地位: 刘兰剑的实证研究
3?2?1企业核心能力的新内涵
3?2?2理论假设
3?2?3变量测量
3?2?4问卷设计与数据描述
3?2?5模型分析与修正

第4章在创新中生存与发展:迈向创新型企业
4?1开放式创新与创新价值网络
4?1?1开放式创新
4?1?2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审计
4?1?3从创新价值链到创新价值网络
4?2知识产权资产经营与创新型企业
4?2?1知识产权资产经营
4?2?2创新型企业理论

第5章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类型
5?1企业商业模式及其概念框架
5?1?1企业商业模式问题
5?1?2商业模式概念框架
5?2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
5?2?1基础知识活动
5?2?2创新活动
5?2?3知识产权经营活动
5?2?4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网络
5?2?5创新型企业的外部价值网络与网络环境
5?2?6创新型企业的价值主张与价值网络定位
5?3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类型及其典型案例
5?4王云美的跨案例分析
5?4?1跨案例研究的意义
5?4?2创新型企业跨案例分析框架
5?4?3主要研究结论


第6章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条件
6?1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层次
6?1?1企业知识理论
6?1?2知识管理的层次
6?1?3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系统
6?2社会化知识密集型服务及其网络化发展
6?2?1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
6?2?2KIBS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6?2?3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网络及其演化
6?2?4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复杂性水平
6?3企业进化史与创新型企业起源:王云美的分析
6?3?1历史上的四代企业
6?3?2四代企业的社会条件、内部管理与商业模式比较

第7章创新型企业成长之路
7?1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以宝钢为例
7?1?1宝钢集团转型发展的阶段
7?1?2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7?1?3宝钢模式对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及路径选择的启示
7?2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发展:以孵化器为例
7?2?1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一般特征
7?2?2孵化器及其服务
7?2?3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及类型
7?2?4孵化器的演化
7?2?5重新认识英菲尼迪
7?3从科技创业开始: 硅谷模式
7?3?1科技创业与科技园:以硅谷为例
7?3?2硅谷模式的一般意义
7?3?3硅谷模式可以学习吗?
7?3?4硅谷模式中的成功创业者
7?3?5硅谷模式中的“失败者”

第8章结束语
8?1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结论
8?1?1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组织形式与创新行为
8?1?2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
8?1?3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条件与培育创新型企业的路径
8?2与本书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企业的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
附录2创新型企业跨案例研究方法
附录3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附录4创新型企业试点方案主要内容要求
附录5国家科技部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6上海市孵化器评估体系

索引

创新型企业研究-网络化环境.商业模式与成长路径 节选

前言

本书是2007年立项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项目批准号(07AJL014)]的研究成果。关于这一项目研究的意义以及本书研究的特点将在导论中论述。本前言只就参与这一项目的研究者与本书的写作过程作一简单记述。
我申请并负责这一项目,是因为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我的专业领域。先后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除了我,还有我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在这一课题开始之前,我与学生们早就开始研究其中的问题了。例如课题组中的陈衍泰博士在2002年与2003年开始研究创新网络与开放式创新问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如今他已经是一个大学年轻的教授了,有了更宽广的研究领域与兴趣,但与这本书有关的问题仍然是他的重点研究方向。
如果说陈衍泰博士与我一起所作的研究是这一课题的预研究,那么其他四位研究者都把这一课题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专门研究,开始他们的博士研究或博士后研究。本书*核心的部分是关于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这正是王云美博士的研究方向。王云美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是个完美主义者,曾经以**名考取管理科学的博士生,但即使这样还曾为自己的一点点失误在我面前后悔不已。这个很难说是优点还是缺点的“点”,使他在决定承担这一课题的核心部分时犹豫再三。我与王云美博士记不清有多少次的讨论,是构成这本书的主线。
梁云志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她研究的重点是孵化器,研究的角度是商业模式创新。梁云志博士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兼有会计师与律师的资历,所以她在研究中常常能关注来自实际中有价值的问题。她对上海30多个各种类型的孵化器都做过细致的调查,与一些科技园的负责人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她还搜集了全国的数据用于实证分析。她的论文使人感到落在实地,她认为所有的研究都应该有应用价值。可能是因为怀有这一信念,她毕业后选择了创业,从事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实践。
刘兰剑博士与李守伟博士分别来自两个高校,他们在各自的学校都是被重点培养的年轻教授。两人研究的领域都是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研究的新视度与新思潮。严格地说我对这一领域原来涉足不深。刘、李来到复旦大学,我觉得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可能比他们从我这里学到的要多。本书中有关网络的研究,不少内容来自这两位博士后的研究。
虽然都研究创新网络,但两位博士后研究的角度不同。李守伟博士主要研究网络的整体性能,善于应用数学工具与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网络的特征。他的研究与钬宓特雷斯较为接近,为此我曾介绍他去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跟随钬宓特雷斯作了半年的访问研究。通过博士后研究,李守伟也顺利完成了他负责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刘兰剑博士主要研究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创新。他师从党兴华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创新网络研究的学者。刘博士关注的不是网络的整体性质,而是网络中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
臧志彭博士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不长,他作为我招收的*后一位博士后研究者,非常珍惜对这一课题的参与。
研究工作是一个不断产生想法与提升想法的过程。这一课题的研究计划是按照我*初的想法设计的。组织团队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意味着把我个人的想法变成团队成员的想法。经过团队的一番研究,汇集到一起,再消化吸收,我的想法就得到提升。课题的研究过程是我与六位研究者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我虽然对他们的成果总体上还算满意,但是被吸收在本书中的所有研究内容我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修改。所以本书中存在的错误与纰漏,由我负责。本书初稿成稿于2012年9月,2013年年底开始,我又用半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修改多遍,近40万字的初稿被修订成现在的20余万字。如果算上从2006年的酝酿阶段,本书的写作已历经9年。我自己写的书不多,因为写一本书总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这一次虽然有较强的团队,仍未能破例。
*后,我在此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编辑的热心相助,这本书不可能这样顺利出版。

2016年1月

创新型企业研究-网络化环境.商业模式与成长路径

http://www.00-edu.com/tushu/3/2020-06-11/245495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