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本书特色
自1968年Ball Brown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来,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理论研究获得空前的发展,成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从研究内容的重要性来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中*为重要的问题当属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理论。例如,增量信息含量的研究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或企业确定哪些信息应该追加披露。 不过,理论繁荣背后略显尴尬的是,可用于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并不多。当前用于度量会计信息价值性水平的指标主要有R2类指标与非R2类指标两大类。不同指标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结果是否有影响,指标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在当前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中,未曾有系统的研究。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麻烦是,基于不同的指标,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同,如何取舍,也未曾有什么理论予以指导。这种局面对研究结论的可信性造成巨大的伤害。 本书力图扭转上述的不利局面,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 其一,确定可用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为合适的评价指标。 通过探讨当前用于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各类指标的适用条件、理论基础及其合理性,提出以“解释能力”“不可忽略性”作为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终从当前的各评价指标中确定*适合的指标为“市场反应系数”指标。自1968年Ball & Brown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来,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理论研究获得空前的发展,成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从研究内容的重要性来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中*为重要的问题当属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理论。例如,增量信息含量的研究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或企业确定哪些信息应该追加披露。
不过,理论繁荣背后略显尴尬的是,可用于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并不多。当前用于度量会计信息价值性水平的指标主要有R2类指标与非R2类指标两大类。不同指标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结果是否有影响,指标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在当前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中,未曾有系统的研究。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麻烦是,基于不同的指标,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同,如何取舍,也未曾有什么理论予以指导。这种局面对研究结论的可信性造成巨大的伤害。
本书力图扭转上述的不利局面,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
其一,确定可用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为合适的评价指标。
通过探讨当前用于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各类指标的适用条件、理论基础及其合理性,提出以“解释能力”“不可忽略性”作为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终从当前的各评价指标中确定*适合的指标为“市场反应系数”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R2类指标(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因其应用上比较方便,是当前用以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为广泛的一类指标。本书用第3章整整一章的篇幅,通过数理逻辑及具体的实例,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R2类指标的理论基础——R2能够用以评价“模型解释能力”,是一个伪命题。因此,该类指标是*不适合作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指标的。
虽然,第3章看起来都是公式、模型,但并不影响可读性,如果读者跳过有关结论的数学证明(见本章3.6),只要具备“线性回归”的基本知识,就可读懂本章。第3章的内容虽是为研究R2类指标的理论基础而编写的,也是对计量经济学的贡献。不过,如果跳过本章,本书所需用到的基本结论在4.3.1也有所涉及,并不会影响本书的可读性。
其二,基于所选择的*为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能用以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各类评价问题的方法体系。
在关于*个问题的研究中,“市场反应系数”被确定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为合适的评价指标,其缺点是应用上不方便,当前尚未有一套基于该指标、可用于评价各类问题的方法体系。本书针对“市场反应系数”评价指标,构建统称为“市场反应程度评价方法”的方法体系,可用以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各类评价问题,包括增量信息含量、交互信息含量、对比信息含量、影响因素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反应程度评价方法”对于对比信息含量的评价问题,有着较之当前广泛应用的Vuong检验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可用于探讨一种信息对另一种信息的优势随某些影响因素的变动而变动的问题。
“市场反应程度评价方法”在应用上虽有些繁琐,比如在探讨联合信息含量的变迁、对比信息含量等问题时,需探讨“解释变量的同概率变动”问题,计算解释变量的变动比上限,这一程序可增强方法的科学性。这与当前的相关评价方法中,仅仅是计算市场反应系数之和,或只是比较两者信息的市场反应系数,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事实上是假定两种信息如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都变动1单位对股价的影响,但这种假定可能不具现实性,因而有失科学性之嫌。
另外,“市场反应程度评价方法”的应用较为繁琐的另一个原因是,评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问题时,比较的应该是市场反应系数的*值,而不是对其数值的简单比较,遇到市场反应系数可能为负的情形,需对模型进行调整或需对数据进行“变号变换”,这与当前的相关评价方法,仅仅对市场反应系数进行简单的比较而没有考虑市场反应系数可能为负的情形也是不同的,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
其三,将所构建的方法用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问题。本书主要选择三个评价问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第5章)、会计盈余与经营现金流信息含量的比较(第6章)、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第7章)。这三个应用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所关心的基本问题,虽已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所用方法的科学性是令人怀疑的。运用本书所建立的方法,对上述三大应用问题进行评价,研究结果符合理论预期。这反过来又可证明评价指标、方法的正确性。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会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1.2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模型:会计的科学性
1.3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理论:一个综述
2.1 概述
2.2 基本问题: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
2.3 会计信息含量的比较:增量信息含量与对比信息含量
2.4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性评价: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性回归的R2:性质与谬误
3.1 线性回归模型概述
3.2 R2的样本依赖性
3.3 样本混合下的
3.4 一个实例
3.5回归模型 之“解释能力”的谬误性
3.6 有关结论的证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4.1概述
4.2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4.3 R2评价方法的缺陷性
4.4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4.5 解释变量的同概率变动及有关信息含量的对比指标
4.6 不同总体同类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水平的比较
4.7 增量信息、交互信息含量的评价
4.8 会计信息的对比信息含量的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
5.1 概述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我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的实证分析
5.5 影响我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变迁的因素分析
5.6 结论
第6章
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与经营性现金流:
增量信息、交互信息、对比信息含量
6.1 概述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6.5 EPS与CFOPS的增量信息含量与交互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
6.6 Vuong检验下EPS与CFOPS对比信息含量的分析
6.7 解释变量的同概率变动
6.8市场反应程度评价方法下会计信息对比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
6.9结论
第7章
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的影响因素:财务杠杆
7.1 概述
7.2 研究假设
7.3研究设计
7.4 样本选择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7.5 EPS的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7.6 财务杠杆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7.7 解释变量的同概率变动
7.8 EPS与NAPS的对比信息含量
7.9 财务杠杆对EPS、NAPS的相对信息优势的影响
7.10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