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生产方式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先生的经典之作,系统揭示了丰田公司卓越的秘密,涵盖其及时化(jit)、自动化、看板方式、标准作业、精益化等生产管理的各种理念。它堪称是丰田核心竞争力的权威作品,也是全球生产管理的重要的标杆,已成为国际通用的企业教科书。
丰田生产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丰田汽车公司原副会长大野耐一的经典著作。它是丰田公司提高企业生命力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彻底杜绝浪费”,通过生产的整体化,追求产品制造的合理性和品质至上的成本节约。
丰田生产方式 目录
目录 contents 中文版序一学习丰田生产方式,振兴中国生产方式 (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主任委员齐二石) 中文版序二从“知识经济”到“创新经济”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工程专家罗振璧) 中文版序三窥探丰田的奥秘 (《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主编、国务院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程远) 日文版序言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村松林太郎) 日文版前言 (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副社长大野耐一) **章丰田生产方式的诞生我认为只要杜绝浪费,生产效率就有可能提高10倍。这种想法,正是现在丰田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彻底杜绝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就是:准时化;自働化。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恐怖的“低速增长”/赶超汽车王国美国/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打破常规,产生“看板”/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降低成本是目标/日本企业的错觉/生产流水线的建立/“前松后紧”吃不消/需求为王/观念革新不可少/ 第二章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在生产现场中,“看板”方式对于缩减工时、减少库存、消灭次品、防止再次发生故障发挥着巨大作用。“均衡化生产”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较之过去那种按计划大批量生产的体系更具优势。 反复问5个“为什么”/彻底杜绝浪费/我的现场主义/制定标准作业表/团队作业高于一切/交接棒的奥妙/从自选超市得来的启示/究竟何谓“看板”/一知半解会吃大亏/将“反常识”变为“常识”/流水线生产是基础/利用权限监督实施/山低谷浅的道理/向“均衡化”挑战/“均衡化”与“多样化”/让“看板”促进工作改善/“看板”和台车结合使用/“看板”的灵活性/企业的“反射神经”/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信息/丰田信息系统/具有微调机能的“看板”/适应变化的微调机能/真正的“效益”/正视浪费的危害性/挖掘一切潜力/“认识”的真正含义/用“整体作业系统”来武装/拒绝表面的效率/需求决定一切/“龟兔赛跑”的启示/发挥老设备的价值/经营管理必须务实/从“省人化”到“少人化”/忍术式经营/行动胜于言行/赚钱的工业工程/在低速增长中存活/ 第三章丰田生产方式的渊源丰田生产方式是以彻底杜绝浪费、不均衡生产和强行生产为先决条件的,当机器发生异常现象——哪怕是微小的异常现象和可能会出现次品时,就要立刻停机。“准时化”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出发点,而且是构成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石。普遍的世界就在身边/两位杰出人物/学习永不服输的精神/丰田主义:科学性和合理性结合/厂房可以简陋但机器不可将就/追求日本式制造方法/制造有价值的产品/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眼/追求民族创新无止境/辩证式的发展/ 第四章丰田生产方式与福特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和福特生产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点,而且都在日日求新与改革,无法下结论说哪一个更优秀,但是我个人深信在低增长的时代,以丰田生产方式较为适合。福特生产方式/ 小批量快速调整/ 福特一世的前瞻眼光/ “标准”必须自己制定/ 预防胜于治疗/ 福特方式后继无人了吗?/ 卓越的逆向思维/ 摆脱数量和速度的束缚/ 第五章低增长中求生存所谓“少人化”,是指不管是一个人、两个人还是几个人,生产线和机器仍能正常开工。它是从否定定员制的想法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想法,对于进入经济低速发展时期的企业整体来说,尤其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提高生产效率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而在低速发展时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高速增长中培育起来的体系/ 在低速增长下提高生产效率/ 学习古人灵活的头脑/ 附录 附录一术语汇录/ 附录二丰田生产方式的沿革图/ 后记
丰田生产方式 作者简介
大野耐一,1912年出生于中国大连。1932年毕业于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同年进入丰田纺织公司。1943年调入丰田汽车公司,1949年任该公司机械厂厂长;后来历任丰田纺织公司和丰田合成公司会长。1954年,出任丰田汽车公司董事,1964年升任常务董事,1970年,任专务董事。1975年,开始担任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1973年,荣获蓝绶带奖章。1990年5月28日去世。 作为生产管理大师,大野耐一先生以日本本土思想为基础,一手创造了超越福特生产方式的丰田生产方式(TPS)。他构建了新式的经营思想,并以此指导产业实践,被称为“日本复活之父”和“生产管理教父”。他是从生产现场走出来的实践管理学宗师,在世界管理学界与以理论见长的彼得?德鲁克各树一帜,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