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本书特色
王蒙、张晓风推荐,新课标必读
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之父”的生命体验总结
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学,不知人生真谛
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诗篇
老子 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 节选
一章
“道”可道①,
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④;
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⑧,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前一“道”字,名词,指普遍存在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天地万物生灭有无的基本法则。后一“道”字,动词,称道,述说。②常,恒,指永恒存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以下简称“帛书甲本”、“帛书乙本”),“常”作“恒”,下同。③前一“名”字,名词,指天地万物所获得的名称。后一“名”字,动词,称呼之,说出其名称。④天地之始,指“宇宙洪荒”之时,即天地判分前的元始混沌之际。⑤万物之母,指天地万物得以被区分的基础。以上二句或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⑥无,指“常道”“常名”的不可称道与名说,即宇宙万物的*终不可认知性。⑦有,指“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老子认为,“道”与“名”的*终不可认知性是绝对的,而*终不可认知的“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也是绝对的,所以说前者是“常无”,而后者是常有。徼,边际,指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得以区分的基本界限。以上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嗷”。⑧此两者,指永恒的“无”(常无)与永恒的“有”(常有)。⑨同出,指“常道”“常名”*终不可认知的绝对性(常无)与其客观存在的绝对性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玄,玄妙,幽深神秘。⑩众妙,指变化莫测的万物。门,比喻万物由以产生的所在,即“道”(参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译文】
“道”若可以称道,便不是那永恒的“道”;“名”若能够名说,便不是那永恒的“名”。没有名,是天地无别的元始;有了名,才分出了万物万事。所以那永恒存在的“无”,将由它来窥探造化的奥微;那永恒存在的“有”,将由它来观察万物的区分。这永恒的“无”与“有”,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神秘深幽;它幽深而又幽深,正是产生一切神秘奥妙的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①;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②,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形〕③,
高下相倾④;
音声相和⑤,
前后相随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
行不言之教⑧;
万物作焉而不辞⑨,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注释】
①斯,则,便。恶,丑,不美。已,通“矣”。②有、无,这里指具体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一章“常有”“常无”的“有”“无”。相生,相对产生,意思是有所存在才体现出有所不存在,有所不存在才体现出有所存在。③形,表现,体现。④倾,向,对照。帛书甲、乙本“形”作“刑”,“倾”作“盈”,皆古音通假之字。⑤音,当为“喑”之初文,与“声”相对,指寂静无声。和,和谐。单有死一般的寂静和一味声响无休止都不能构成和谐的境界。⑥随,伴同。⑦圣人,老子理想中的君主,具有*高道德智慧的人。处,行。无为,指顺应自然,不违背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本性。⑧不言,指不发号施令。教,教化。⑨作,兴起,发生。辞,拒绝,抗拒。“不辞”,帛书乙本作“弗始”,“始”“辞”古音相通。⑩有,覆有,据为己有。为,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恃,凭依,这里与上句中的“有”、下句中的“居”起一种互文作用,意义相近。功,指无为而治的功绩。弗居,不肯以功自居。不去,指圣人在客观上*终并没有离开、失去功。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好的东西是好的,这就有了坏了。所以,“有”与“无”相对而产生,“难”与“易”相对而形成,“长”与“短”相对而体现,“高”与“低”相对而依存,寂静与音响相对而和谐,“先”与“后”相对而伴随。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施行无须号令的教化。万物到来而不抗拒,繁育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实行无为而不有所依赖;万物遂成而不以功自居,正因为有功而不自居,所以也无所谓失去。
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地区)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孙雍长,湖南祁阳人。196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训诂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先后任湖南师范大学、广东五邑大学、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转注论》《管窥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