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 内容简介
《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是作者(朱爱华)从教17年精心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育,长期坚持践行“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并提出主题整合是实现“大语文”的重要策略和路径、微课程是主题整合策略实施的*佳载体。作者认为“大语文”下主题整合微课程的至高境界是师生自发编写、自主参与,*后自我反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拥有了整体思考并自我创造的能力,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自我幸福成长的能力。
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 目录
序
前面的话
**章 行走在“大语文”教育之路上
(一)语文教学需要大情境——生活体验
(二)语文教学需要大视野——文化透视
(三)语文教学需要大课程——拓展融通
(四)小学语文不是“小语文”——视域整合
第二章 主题整合: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一 语文主题阅读实践与策略叙事
(一)同一主题不同版本教材内容整合的教学实践
(二)同一主题不同形式文体整合的教学实践
(三)同一主题不同层面内容整合的教学实践
(四)同一主题不同学科内容整合的教学实践
(五)学生自主编写教材的教学实践
二 语文主题整合课程的提出与思考
(一)语文主题整合课程的提出
(二)语文主题整合课程的设计
(三)语文主题整合课程的价值
(四)语文主题整合课程的特质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主题整合课程案例
一 《走近莫高窟》主题阅读
(一)《走近莫高窟》自编教材
(二)《走近莫高窟》学习单
(三)《走近莫高窟》教学案例
(四)《走近莫高窟》说课:轻轻推开文化的一扇窗
二 《慈母情深》主题阅读
(一)《慈母情深》自编教材
(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三 《走近李时珍》主题阅读
(一)《走近李时珍》自编教材
(二)《走近李时珍》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四章 小学语文主题整合教学案例
一 《但愿人长久》主题整合教学
(一)《但愿人长久》学习单
(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二 《如梦令》主题整合教学
(一)《如梦令》活动单
(二)《如梦令》课堂实录
(三)《如梦令》说课:融合之美
(四)《如梦令》教学设计与特级教师姜树华评析
三 《伯牙绝弦》主题整合教学
(一)《伯牙绝弦》预习单
(二)《伯牙绝弦》活动单
(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特级教师姜树华评析
四 《猴子种果树》主题整合教学设计
五 《黄鹤楼送别》主题整合教学
(一)《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二)《黄鹤楼送别》说课:反复吟唱,一场千古送别情
六 《示儿》主题整合教学
(一)《示儿》自学小锦囊
(二)《示儿》教学设计
七 《水乡歌》主题整合教学
(一)《水乡歌》教学设计
(二)《水乡歌》说课
八 《地球信箱》主题整合教学设计
九 《一路花香》主题整合教学
(一)《一路花香》活动单
(二)《一路花香》自学小锦囊
第五章 小学语文主题整合案例解读
一 《但愿人长久》说课:行走在文化语文的路上
二 《猴子种果树》主题拓展教学谈
三 从主题拓展阅读课《走近李时珍》说起
(一)作为实践课程的内容:主题文化拓展阅读之必须
(二)作为实践课程的形式:活动单导学推动之可能
(三)作为实践课程的本质:学科特点存在之必要
四 《生命的壮歌》主题整合目标的定位与演绎
(一)细节的解读
(二)形式的取舍
五 《乡下孩子》主题整合教学谈
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主题整合教学文本解读
第六章 主题整合活动微课程
一 学生自主管理微课程
(一)“六化”并举,创新自主管理模式
(二)自主管理,成就师生幸福人生
二 民俗文化节活动:一个将“活动单”让学生完成的活动
(一)民俗文化节活动的意义及可能
(二)学校整体活动单的设置
(三)各班具体活动单的设计及实施
(四)语文综合实践及其活动单之思考
三 军训主题整合微课程
四 家乡民俗文化主题社团活动
(一)家乡民俗文化主题社团展示活动报道
(二)参观市丝毯艺术博物馆
(三)寻访民间艺人
(四)寻访“如派”盆景大师
(五)如皋风筝
五 学雷锋主题文化墙
六 城乡共同体学校诗歌朗诵展评
七 植树节的记忆
八 把诗歌唱起来
第七章 我们的主题阅读
一 我的主题阅读卡
(一)“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批培养对象读书卡(1)
(二)“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批培养对象读书卡(2)
二 师生共读余秋雨
(一)我的偶像——摩挲文化中的余秋雨
(二)余秋雨散文对中小学教育的一些启示
三 偶遇教育闲情
(一)亲历农村,顿悟教育规律
(二)韩国思考,追思教育本质
(三)红色之旅,叩问生命意义
第八章 主题整合微课程下学生的文学作品
一 对《走近李时珍》的接纳与运用
二 对主题整合教育理念的体认与思考
三 对创新与幸福的理解与渴望:一头有梦想的猪
后记 我的教育人生感悟
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 节选
《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 道士塔(节选)余秋雨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篆!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
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 作者简介
朱爱华,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如皋市“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首批培养对象、南通市名师一梯队培养对象。她曾获得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校长、南通市十佳“园丁奖”、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十佳现代校长等称号。 她崇尚“大教育”理念,关注师生全面、幸福、可持续发展;倡导“大语文”教育,推崇主题文化学习,主张“教师让学”“学校让管”与“学科融通”;多次执教全国、省市级公开课并获全国赛课一等奖;先后承担省级以上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赴上海、湖南、贵州、河南、山东等多个省市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