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 内容简介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名人传》(七年级下),针对初中生学习要求和能力发展特点,为初中生量身打造的阅读指导读本!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进行贴心的“名著阅读课程化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延伸阅读,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 罗曼·罗兰在谈创作《名人传》的缘由时说:“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于是,他想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人们“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这“自由的空气”,就是《名人传》。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名人传》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成就卓越的人物。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因为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谱就了一曲雄壮的“英雄交响曲”。罗曼·罗兰没有局限于对传主生平的追溯与描写,而是努力发掘和表现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他们都经历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而他们凭借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的信心、对真善美的执着,创造了不朽的艺术高峰,成就了个人的丰功伟绩。
名人传 目录
阅读提示
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作品评价
阅读指导
阅读进度指导
阅读方法指导
专题探究指导
阅读延伸
译序
贝多芬传
序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米开朗琪罗传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言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名人传 节选
贝多芬传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垂垂老矣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被困于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极为浓密,似乎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毛戗立着,似“墨杜萨一译美杜莎,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被其目光触及者即化为石头。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的;其实不是黑的,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愤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反映出它们夹带着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来。它们常常朝天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趋向于超出上唇。牙床可怕至极,好像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颏有一个深深的酒窝,使脸极其地不对称。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干什么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会使行人大惊失色,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的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那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屋的可怜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其父是个无才华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系一厨师的女儿,**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情。自一开始起,人生就向他显示出他未来的命运似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到用他的音乐天赋,把他炫耀得如同一个神童。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愁烦。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好的朋友!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已常常觉得不适;再加上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进行教育的责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者已无力掌管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乱花。这些悲惨事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家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二人之间有了一种挺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后,他们之间的一种恬静友情都一直保持着,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可资为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更加的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的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是非常的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呆过的地方,始终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了其整个一生的维也纳,在大都市维也纳及其无聊的近郊,他从未忘怀过莱茵河谷以及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莱茵河”的庄严的父亲河,它的确是那么地活跃,几乎带有人性,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和力量从河里流过,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以它那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它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头二十年;在这里,他少年心灵之梦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在平静但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甚至墓地,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泛蓝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废墟的古堡矗立着,显现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对于这片土地,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上面;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但始终未能如愿。“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 ……
名人传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一九一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二十世纪初,罗曼·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其中zui卓著的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与此同时,他还创作发表了奠定他文学声誉与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和他的人物传记有相同的基调: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这部小说于一九一三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也成为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品。 罗曼·罗兰是一位终身抱持和平主义信念的作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了若干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一九一五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