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卖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道德状况的反思
我们为什么没有超越性的信仰
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反思
中西生死观比较
中西信仰观比较
中西艺术精神比较
谈谈金规则的三种模式
道德宗教伦理对我们的启示
邓晓芒,一名学者,一名关注当下的学者,为文没有艰涩,有的只有作为大众知识分子的厚重。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教授邓晓芒在东南大学的哲学演讲录,经录音整理而成。全书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反思”“中西生死观比较”“中西艺术精神比较”“谈谈金规则的三种模式”“康德宗教伦理对我们的启示”等八讲,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哲学上的诸多问题,比如“生死”“信仰”“艺术精神”“宗教伦理”等。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1974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有广泛的影响力。代表性成果有专著《思辨的张力》、《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康德哲学诸问题》等;译著有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全套书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道德状况的反思
第二讲:我们为什么没有超越性的信仰
第三讲: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反思
第四讲:中西生死观比较
第五讲:中西信仰观比较
第六讲:中西艺术精神比较
第七讲:谈谈金规则的三种模式
第八讲:康德宗教伦理对我们的启示
编辑推荐
没有艰涩的概念,没有深奥的思辨,但充满了张力的思索,思索背后一个学者、一个思想者的精神遗世独立:直面现实的反思,直面生死的拷问,纵横古今中外的深入探究,关乎道德,关乎精神,关乎艺术,关乎伦理,关乎我们的生命……
“在张力中思索”,作者如是说:这张力,一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张力,也就是在最高深的哲思和最现实的当代生活两极之间求索;二是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张力中生存.这两种张力使我们获得向前继续探索的动力,使我们的当代生活富有活力;而失去这种张力只能堕入颓废和衰亡。
作者游刃有余地将哲学诸多命题融入当下生活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因而本书兼具哲学命题读本之学术性与思想读本之启发性的双重价值。
前言|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讲演录,是我在东南大学的三次共八场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的集结,内容包括中西艺术精神、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普世价值和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比较。东南大学历来强调对工科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方面的薰陶,而这种薰陶,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西文化是我们这个地球上距离最遥远、性质最不同的两种文化,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文化的比较是最具启发意义的。1840年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把我们人性中最深层次的根都展示出来了。我们通过中西比较,能够最透彻地把握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柢,同时也最透彻地把握西方文化的根柢。这样,我们也就最透彻地把握了人性的根柢。真正对人性的深入了解必须在一种巨大的张力中才能做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张力。
另外一种张力就是古今的张力。古今之争就是要不要现代化、要不要发展之争。国内外都有人认为,现代化、发展,这都是一些过时了的概念,有的国家(如波兰)甚至就是这样做的。不过我们可以羡慕他们,却不能够学他们,因为中国太大了,也太特殊了。在中国,不发展确实就是死路一条。也许一百年以后,当中国完成了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完成了现代化以后,我们可以像波兰一样,回到古代理想的生存方式,那时我们已经有了返回的本钱了。但现在不行,不仅是客观上做不到,而且主观上也不应该。现在的复古绝对是社会的倒退。
第三种张力是理想和现实的张力。现在一些人抵制普世价值,拒斥西方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不合国情”,并认为所谓普世价值也不过是西方人的“国情”而已。这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当它听说外面的世界后,就想象那个世界也不过是另一个井口而已一样。但他们恰好忽视了最重要的现实,这就是发展着的现实,忽视了最重要的“国情”,这就是躁动着的新国情。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理想已经明显不适合于今天的国情了,虽然它在几千年的传统中成为根深蒂固的国情,但现在已经远离了国情。相反,“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在今天虽然还被以种种借口加以贬低和排斥,倒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现实的作用,被维权者援引来处理各种现实的纠纷。当然,这些价值观要真正在中国站稳脚跟还需要时日,但现在谁都可以看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生活汇入国际普世规范的大环境中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弘扬不是口头上鼓噪和宣传的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创造,中国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异己文化的因素来营养自身,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我把这叫做“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人所必须完成的一件世纪工程。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197
开 本:16
字 数: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