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林徽因读本

  2020-05-01 00:00:00  

内容简介

  八闽名家读本系列丛书之一。读本选录林徽因成名作、代表作和经典名篇,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一晚》等,加以写作背景简注与文本导读评点,配以珍贵照片图片若干,再现林徽因这个“民国第一才女”(胡适语)的诗情画意与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原名林徽音,后改名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20世纪30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

编辑推荐

  林徽因的贡献主要在建筑及设计方面,其文学业绩反为其他光彩所遮蔽。但近些年,由于人们对民国人物的空前关注,她得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极大追捧。

  她的颜值、作派、艺术才华,出身和海外教育背景,与文化圈最出名家庭的婚姻,与当时中国最杰出知识精英群体的社交圈及爱情故事,都成为她在当下崇尚“白富美”的小资群体中大红大火的重要元素。甚至她因病早亡,也成就了她更大的知名度。

  在近代福建籍知名人士中,既有跨行业的成就,又有跨学科的个人魅力;既是有实绩的学人,又是大众口中的公众人物,她在完美性上排名第一。

目录

林徽因小传 (林怡)
一、论著
中国皇城建筑——1931年11月19日在协和小礼堂的演讲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节选)
平郊建筑杂录(节选)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节选)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节选)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太原县晋祠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节选)
北海琼华岛白塔的前身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我们的首都(节选)
颐和园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二、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深夜里听到乐声
莲灯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吊玮德
风筝
别丢掉
雨后天
无题
题剔空菩提叶
黄昏过泰山
昼梦
八月的忧愁
过杨柳
静坐
十月独行
时间
古城春景
春天田里漫步
给秋天
昆明即景之二小楼
年轻的歌之二一串疯话
病中杂诗九首之二小蚌壳里有所有的颜色
病中杂诗九首之三写给我的大姊
病中杂诗九首之四一天
病中杂诗九首之五对残枝
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
古城黄昏
三、散文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节选)
彼此(节选)
四、小说
钟绿——模影零篇之一
五、翻译
夜莺与玫瑰——奥司克魏尔德神话
六、书信
致胡适
致沈从文
给梁再冰
致费正清、费慰梅
致傅斯年
后记

精彩节选

  • 林徽因小传 林怡

林徽因,原名徽音,笔名尺棰,1904年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师、诗人、文学家,被誉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风华绝代之才女。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世家和官宦之家。祖父林孝恂,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仁和、石门等州县,为官清廉,曾游历日本,是当时较早接触并吸收外域文化的维新人士。徽因原名徽音,为祖父林孝恂据《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句所取。父亲林长民(1876-1925),早年师从著名古文学家、翻译家、书法家林纾,1904年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专科。1909年毕业,回家乡福州创办私立法政学堂,任校长,积极支持清末社会变革。1916年5月短暂出任北洋政府法制局局长,和梁启超等好友组织“宪法研究会”,成为政治派别“研究系”的领军人物之一。1917年出任段祺瑞政府内阁司法总长,1918年12月被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聘为顾问,提议成立“外交委员会”,任该委员会委员和事务主任。
林徽因8岁前在杭州随祖父大家庭生活,由大姑母林泽民对她进行蒙学教育。1912年随父亲林长民由杭州迁居上海,读小学。1916年林徽因12岁时,全家由上海迁居北京,就读教会学校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携林徽因赴欧洲考察,林长民在家书中希望林徽因此行能够“增长见识”“领悟我的胸次怀抱”和“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在伦敦,16岁的林徽因就读于St.Mary College(圣玛丽学院),受同窗英国姑娘的影响,林徽因开始对建筑艺术产生兴趣。在伦敦期间,林徽因与正在剑桥游学、与林长民为忘年交的青年才俊徐志摩(1897-1931)相识。23岁的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才貌双全所吸引,从此成为林徽因生命中最为亲密的挚友之一。作为中国现代白话诗创作的领军人物、“新月派”的领袖,徐志摩引领林徽因走上了诗歌等文艺创作之路。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林长民回到北京,继续入读培华女子中学,并在父辈的牵线搭桥下,与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学子梁思成(1901-1972)确立恋爱关系。1924年,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起参与接待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的工作。6月,20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一起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1925年12月,林长民被张作霖部杀害于东北。梁启超、徐志摩等友人为林长民善后。梁启超致信抚慰林徽因,并劝阻她回国,劝勉她在美完成学业。1927年,林徽因从宾州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梁思成同时获宾州大学硕士学位,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1928年3月,梁思成、林徽因在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经欧洲考察游览。8月回到中国,奉母命回到福州老家省亲,随后北上,受聘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教授,林徽因任教授。
1930年,林徽因肺病发作,与梁思成辞去东北教职,回到北京,住香山疗养。同年2月,原北洋政府要员朱启钤(1872-1964)自筹经费在北平创办私立中国营造学社(1930-1946),朱启钤任社长。学社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担任该学社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参校”,与梁思成等人一起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林徽因陪同梁思成跋涉于北平、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精心考察中国古建筑,共同撰写专著、论文及调查报告,并于1937年与梁思成等人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存世的当时中国第一座唐代佛寺——佛光寺大殿。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共同合作的古建筑调查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一时期,林徽因在从事建筑史调查研究的同时,开始在《诗刊》、《新月》、《晨报》文艺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刊物大量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散文《窗子以外》《悼志摩》,诗歌《那一晚》《莲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悼玮德》,小说《九十九度中》等都享誉当时的文坛。
北平时期,林徽因热情爽朗的性格、聪慧深刻的审美洞察力以及辩才无碍的从容幽默,吸引了在京各界的文化精英如胡适、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周培源、邓叔存、李济、陶孟和、陈岱孙、沈从文等云集其家客厅,自由讨论科学艺术和救国济世之道。林徽因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众多的文化精英。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顾疾病在身,毅然携8岁的女儿梁再冰、5岁的儿子梁从诫及老母亲举家离开北平,一路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和颠沛流离的困窘,经湖南、贵州等地,于1938年抵达昆明。此时,梁思成一度患脊椎软骨硬化症卧床不起,林徽因忙于家务及照顾梁思成。梁思成病好后,毅然率领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到川康地区进行了半年多的古建筑考察,林徽因带病在战乱中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生计。
1940年12月,梁思成、林徽因举家迁入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李庄。在南迁的艰难险阻中,林徽因肺炎多次复发,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时已卧床不起。幸亏他们夫妇30年代在北平的好友、美国政府对华高级顾问、盟军援华代表团成员、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重庆,为艰苦抗战中的中国政府提供了药物等经济援助。他们得知梁林一家生活已经陷入困境,却依然谢绝国民政府的救济,就请金岳霖带去他们个人的捐助一百美元资助梁林一家度过困难。得知林徽因病重的消息,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又迅速将盘尼西林等药品送到林徽因处,林徽因才得以保住性命,熬过艰难的抗战岁月。
八年抗战,梁思成的四弟牺牲在淞沪前线,林徽因的弟弟、中国空军飞行员林恒于1941年为国捐躯在万里长空。梁林二人在国破家亡的生死离痛中,依然拖着病体千方百计开展调查中国古建筑的工作。林徽因在病榻上坚持阅读二十四史等古籍,为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收集查证文献资料,并参与书稿讨论、撰写部分章节等。
 

抗战胜利后,梁林一家于1946年8月返回北平,安家于清华园。梁思成受聘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同年10月,梁思成赴美讲学、考察,并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林徽因代表梁思成,积极参与了清华建筑系的筹建工作。1947年,林徽因肺炎再次发作,医生发出病危警告,为她进行了肾脏切除手术,病情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得再度卧床静养。
1948年12月,清华园被解放军接管,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共同为解放军绘制了北平城内重点古迹地图,编制完成《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为大量的古建筑避免毁于内战战火贡献了自己的心血。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林徽因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授,讲授“住宅概论”等课程,参加并领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0年,全国政协会议通过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国徽方案,林徽因为主要设计者之一。同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被邀参加并领导包括景泰蓝在内的北京传统工艺品的革新设计工作。1951年,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参加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亲自设计了富有浓郁民族韵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花圈浮雕图案。1952年,林徽因撰写并发表了《我们的首都》一组介绍北京故宫等11处名胜古迹的文章,还参加修缮中南海怀仁堂的装修设计工作。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的编委。1954年,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中共中央最高层的要求下,迅速开始拆毁北京古城墙和历代古建筑,以期将北京建成“处处看得见烟囱”的经济中心。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此表示了率直的反对意见,他们发表系列文章并直接上书最高当局,呼吁并恳请保护好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世界独具特色的北京老城墙和有关的古建筑,但得不到当局的积极回应。在极度的失望和身心疲惫中,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走完了她年仅51岁的丰富精彩却又充满坎坷挫折的一生……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20

开 本:32开

字 数:111千

林徽因读本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199072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