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七辑) 本书特色
本书重磅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为重建和提升中国社会信任水平建言献策;聚焦新媒体时代反恐战略传播,选编的三篇文章分别以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为研究对象;精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第七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讲稿,探究当前传播生态的变迁;关注媒介景观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重点关注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作用及影响。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七辑) 内容简介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国内*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本辑“研究报告”重磅推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为重建和提升中国社会信任水平建言献策。“专题策划”聚焦新媒体时代反恐战略传播,选编的四篇文章分别以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伊斯兰国”电子杂志Dabiq宣传、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为研究对象。“主题演讲”精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第七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讲稿,探究当前传播生态的变迁。“个案研究”关注媒介景观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学术沙龙”和“他山之石”重点关注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作用及影响。《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力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七辑) 目录
观点荟萃
研究报告
中国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
专题策划
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初探【唐润华 韩 娜】
国际暴恐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及其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作用
——以“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潘 玉】
视觉修辞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应用
——以看看新闻网关于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的报道为例【陈婉明】
圆桌论坛
中国传播格局的转型与新宣传【张涛甫】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对一种文化传播理论的阐释【孟 建】
新环境下中国电视的发展与创新空间【胡智锋】
全球化时代影视传媒的功能及命运【王 宁】
电影产业的全社会沟通——试论上海电影节的公信力建设【张 敏】
全民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刘庆生】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重塑与展望
——第五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综述【潘 玉 李 静】
学术沙龙
政治传播中的政府道歉行为分析【甘莅豪】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从国际政治传播学视角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陈瑞欣】
新时期的中国国际舆论生态:前沿议题与动态走向
——首届中国国际舆论学年会暨海丝国际舆情研讨会综述【万旋傲 刘 璐】
2001-2015年《纽约时报》涉藏国际舆情研究【陈 玮】
论网络时代的民族主义建构【张化冰】
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品牌形象管理【宋欢迎】
“互联网 ”与“被遗忘权”: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争议【陈 琛】
话语与权力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小鲜肉”研究【向莲君】
个案研究
新型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态度理性分析
——以“郭斌事件”的微博数据为例【戴 烽 朱 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多元舆论场互动机制研究
——基于“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的实证分析【乔 睿】
青年群体网络公共空间参与模式探析——以《暴走大事件》节目为例【李 瑶】
新媒体语境下景观社会的再现——以“疫苗事件”为例【周 哲】
生存的隐忧:“拟态环境”视角下的社会信任——基于“魏则西事件”的思考【许文敏】
国家形象框架中的中国地域文化海外传播——以广府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例【刘康杰】
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陈 茜】
他山之石
美国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网络建设与启示——以FirstNet为例【秦 静 汪芯瑜】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七辑) 作者简介
谢耘耕,男,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02-2004年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2007-2009年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曾先后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卫视工作,有二十年的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管理经验。研究领域:传媒经济与管理、新闻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先后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和论文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上海新闻奖、湖北新闻奖、上海新闻论文奖等奖项。1996年10月,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记协、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十佳青年记者”称号,并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4年11月,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授予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
陈虹,女,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与谢耘耕主编《新媒体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