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 本书特色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是国内首部从语法化的视角,将历史文献与现代方言相结合,探讨汉语方言中虚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来源与演变的专书。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分析,观察吴语某个虚词在早期吴语的历史文献(必要时也会涉及官话语法史上的文献资料)和现代吴语(当然有时不止涉及吴语,而是以吴语为主,兼及其他汉语方言)中的具体表现,关注的问题包括该虚词在语法上的多功能性、该虚词在吴语周边方言中的具体表现、现代方言中共时的用法与历史文献之间的联系等。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 内容简介
郑伟所著《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一书2017年3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属于“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也是目前所见关于吴语虚词专题研究较详尽的一部作品。《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着眼于共时描写和历时构拟的互补作用,历时上考镜源流,共时上横向比较,以揭示吴语中虚词看似多读音、多功能的“混乱表相”背后的共性。此外,《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一书的四项附录十分重要,它们分别是:“各地吴语指示词一览表”“各地吴语相关虚词对照表”“吴语代表方言语法例句对照”“吴语早期文献选录”。这些附录中的材料可能是目前所见吴语材料中,关于语法及虚词领域内,较为详尽的一个描写与归纳。这些材料无疑可以为后继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较好的横向比较的来源。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 目录
**章绪论
1.1 吴语概说
1.1.1 引言
1.1.2 吴语的源流
1.1.3 吴语的语音特征
1.1.4 吴语的历史音韵特征
1.1.5 吴语的词汇、语法特征
1.1.6 吴语与其他汉语方言的关系
1.2 已有研究概述
1.2.1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1.2.2 吴语历史语法研究
1.2.2.1 代词系统
1.2.2.2 助词系统
1.2.2.3 介词和连词
1.2.2.4 语序类型
1.2.2.5 句法标记
1.3 语法化理论概述
1.4 本书的语料来源
1.5 本书的撰写体例
第二章指示词及其语法化
2.1 指示词“能”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2.1.1 早期吴语中“能”的语法功能
2.1.1.1 基本指示词
2.1.1.2 框式介词结构“像 NP 能(介)”及其省略式的后置词
2.1.1.3 指示词后缀
2.1.1.4 副词后缀
2.1.2 指示词“能”在现代吴语中的分布
2.1.3 六朝文献所见“能”字的用法
2.1.4 结论
2.2 指示词“尔”的共时分布与历史来源
2.2.1 引言
2.2.2 现代吴徽语中的指示词“尔”
2.2.3 其他方言中的指示词“尔”
2.2.3.1 赣客方言
2.2.3.2 湘方言
2.2.3.3 闽方言
2.2.4 南朝江东文献里的指示词“尔”
2.2.5 结论
2.3 指示词“个”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2.3.1 引言
2.3.2 文献和方言中的述宾格式“V介O”
2.3.2.1 明清文献中的将来完成体标记“介”
2.3.2.2 现代吴语中“介”的时体用法
2.3.3 文献和方言中表短时体的“V介V”
2.3.4 现代吴语的反复体标记“就介”
2.3.5 余论:“介”从指示词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第三章时间表达词及其语法化
3.1 引言
3.2 时间表达词后缀“头”
3.3 时间表达词后缀“手”
3.4 时间表达词后缀“脚”
3.4.1 时间名词
3.4.2 时间指示词后缀
3.4.3 其他用法
3.5 时间表达词后缀“背”、“尾”“底”
3.5.1 背
3.5.2 尾
3.5.3 底
3.6 余论和结论
3.6.1 汉语周边语言中的平行语法化现象
3.6.2 结论
第四章趋向词及其语法化
4.1 趋向词“上”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4.1.1 现代吴语中“上”的标记完成用法
4.1.1.1 常州方言的体标记“上”
4.1.1.2 绍兴方言的体标记“浪”
4.1.2 早期吴语文献里“上”的完成体用法
4.1.3 汉语史和汉语其他方言里的“上”
4.1.3.1 汉语史上的趋向补语“上”
4.1.3.2 其他汉语方言的体貌助词“上”
4.1.4 结语
4.2 趋向词“啊”(下)及其语法化
4.2.1 湖阳方言“啊”的语法功能
4.2.2 湖阳方言“啊”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4.2.2.1 安徽境内各方言的相关语法标记
4.2.2.2 湖阳方言“啊”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4.2.3 从方言接触看湖阳方言的语法标记竞争
4.2.4 结论
4.3 趋向词“开”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4.3.1 引言
4.3.2 常熟方言“开”的句法功能
4.3.2.1 “开”为结果补语
4.3.2.2 “开”为趋向补语
4.3.2.3 “开”为动相补语
4.3.2.4 “开”为准完成体标记
4.3.3 其他方言及语言中“开”义语素的完成体用法
4.3.4 北京、常熟和广州话“V开”的功能演变类型
4.3.4.1 北京话“V开”的语法功能
4.3.4.2 广州话“V开”的语法功能
4.3.5 结论
第五章连-介词及其语法化
5.1 协同动词“搭/同”到连-介词的语法化
5.1.1 早期吴语的“搭”的用法及其变化
5.1.2 现代吴语“搭/得/脱”的语法功能
5.1.3 早期和现代吴语的连-介词“同”
5.2 使役动词“听/教”到连-介词的语法化
5.2.1 早期和现代吴语的连-介词“听”
5.2.2 早期和现代吴语的连-介词“教”
5.3 拿义动词“捉/拿/把/拨/担/驮”到处置介词的语法化
5.3.1 处置介词“捉”及其语法化
5.3.2 处置介词“拿”及其语法化
5.3.3 处置介词“把/拨”及其语法化
5.3.4 处置介词“担”及其语法化
5.3.5 拿义动词“驮”的语法化
5.4 总结
第六章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
6.1 等待义动词“等”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6.1.1 《绣榻野史》中“等”的三种用法
6.1.1.1 表给予义的“等1”
6.1.1.2 表使役义的“等2”
6.1.1.3 表被动义的“等3”
6.1.2 其他历史文献里的“等”
6.1.3 《绣榻野史》中“待”的语法功能
6.1.4 现代南方方言里虚词“等”的用法
6.1.4.1 表给予义的“等1”
6.1.4.2 表使役义的“等2”
6.1.4.3 表被动义的“等3”
6.1.5 结论
6.2 拿义动词“拨/把/本/担”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6.2.1 被动标记“拨”及其语法化
6.2.2 被动标记“把”及其语法化
6.2.3 被动标记“本”及其语法化
6.2.4 “拨、把、本”三者的关系
6.2.5 被动标记“担”及其语法化
6.3 协同动词“搭”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6.4 给义动词“吃/乞/丐/讨”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6.5 总结
第七章虚词的语法化与吴闽比较
7.1 引言
7.2 时间表达词后缀“手”
7.3 指示词“尔”
7.4 人称代词复数后缀“侬”
7.5 疑问代词“底”
7.6 结论
第八章全书结语
8.1 研究内容的回顾
8.2 今后努力的方向
索引
附录1 各地吴语指示词一览表
附录2 各地吴语相关虚词对照表
附录3 吴语代表方言语法例句对照
附录4 吴语早期文献选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 作者简介
郑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紫江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演化、汉语历史音系学。著有:《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