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

  2020-05-13 00:00:00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原理,学术感悟,文献综述,学科教育,教育书评,2016年总目录。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 目录

教育政策
中国教育法治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美国高等教育之趋势展望

教育原理
康德教育思想之研究

学术感悟
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道路上
——35年的回顾与反思
高等教育研究:人生偶然和必然赐予我的归宿

文献综述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缘起、进展与思考
中国教学设计研究30年:关键学者视阈

学科教育
我国语文课程设计的文化开放
——从世界母语课程的新发展中汲取营养
“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之研究

教育书评
独立苍茫有所思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2016年总目录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 节选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
  那么什么是美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离不开判断或判断力。康德把判断分为规定性判断(或者说分析判断或逻辑判断)和反思判断(包括审美反思判断和目的论反思判断)两种。规定性判断是在认识中的判断。它是一种从概念到经验,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遍到特殊的判断,也就是运用带有普遍性的概念、范畴、逻辑和规律对特殊或个别事物进行的判断。而反思判断是不用概念直接从个别事物出发反思其普遍性的一种判断。
  审美反思判断简称为审美判断或鉴赏判断。康德认为,鉴赏是一种判断能力。把一个对象称为美的,这必须通过鉴赏判断的分析来加以评判和揭示。他按照《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质、量、关系和模式的范畴阐明了判断美的四个要素(moment,也译为“契机”)。首先,鉴赏判断通过不带任何利益的对一个对象或对象方式做出愉快或不快的评判。假如通过这样的评判,我们觉得一个对象是愉快的,那么这个对象就是美的。这就是说,在康德看来,美就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当一个对象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时,就能使人愉快。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意图都是同愉快的情感结合着的,当自然的合目的性同人的头脑中意图相一致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感觉。不过,康德认为并非所有的愉快都是美的,如善、需要得到满足等的适意也能使人愉快。但这不是美,因为这方面存在利害关系。因此,康德在判断美的这**个要素中强调了不带任何利益的愉快作为美。换言之,美是一种自由的美。
  美的第二个要素是,美是不经过概念而普遍让人愉快的感觉。康德写道:“任何通过概念来确定什么是美的客观鉴赏规则是不可能有的。”①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鉴赏判断都是审美判断,确定对象是美的根据是情感,而不是客体的概念。因此“寻求一个通过确定的概念来揭示美的普遍标准的鉴赏原则,这是一种徒劳的努力”②。他指出:“愉悦的普遍性在鉴赏判断中只表现为是主观的。”③对美的对象人们往往有一致的看法,因此鉴赏判断假定美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感觉(愉悦或不悦)的普遍的可传达性,即无须通过概念发生的普遍的可传达性就是微弱的几乎不足以猜测出来的经验性标准。同时,尽管一个对象的美可能会得普遍的肯定,好像它是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似的,是客观存在似的,但美完全是主观的感觉,即主观的鉴赏判断,也就是说美是主观的,只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而且按照康德的逻辑,美是主观加之于对象的,而不是客观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从量的范畴视角来看鉴赏判断,康德强调“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鉴赏”④,审美的主体显然是个人,是单个的人;而审美的对象也是单称的,比如一片山水、一束花、一首诗、一幅画和一支歌等。康德明确指出:“一切鉴赏判断都是单称判断。”①
  美的第三个要素是,美是一个对象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审美判断、或者说鉴赏判断,是以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为确定根据的。这就是从关系这范畴视角来审视审美判断,指出了美同目的的关系。康德写道:“因此,唯有一个对象的表象中不带任何目的(无论是客观目的,还是主观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因而唯有一个对象借以给予我们的表象中的合目的性的纯粹形式,就我们意识到这种形式而言,才构成评判为无须概念而普遍可传达的那种愉悦,因而构成鉴赏判断的确定根据。”②这里“没有目的”是指审美没有客观目的和主观目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对象的形式符合我们的审美判断,符合我们的情感结构。因此,审美判断同对象的客观目的无关,人感觉一朵花是美的,这种感觉并不在考虑它的功能和用途的前提下产生的。人之所以感觉一朵花是美的,则是因为它符合人主观的欣赏目的。
  康德写道:“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益的愉快或者不快而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这样一种愉悦的对象就称作美。”③他又指出:“一切利害都会败坏鉴赏,并使它失去自己的不偏不倚。”④这就是说假如带有利害关系进行鉴赏,就会产生偏见,就会失去公允。他认为不受利害关系的影响做出的鉴赏才是纯粹的鉴赏。对此他指出:“不受利害的魅力和感动所影响的鉴赏判断(不管它们是否同美的愉悦结合在一起),也即仅仅以形式的合目的性为确定根据的鉴赏判断,就是一种纯粹的鉴赏判断。”⑤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为封建制度叛逆者的宝玉的支持者,是反封建的、美的化身。《红楼梦》的作者和我们读者对她都充满了同情心。而鲁迅曾说过贾府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这里我们不讨论鲁迅说这话所表明的观点,而仅仅借以作为例子来讨论康德的审美论点。可以说,首先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不是客观判断和认识判断而是主观判断的观点,也就是说焦大的判断是主观的;其次这个例子说明,焦大之所以对林黛玉丝毫产生不了美感,那是因为他带有利害关系在对她做出判断。用康德的鉴赏判断的观点来衡量,焦大的这种判断是有失偏颇的。
  ……

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1辑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223314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