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本书特色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后一位学生。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
本版为译者精修版。变动处为:将首版被压缩的《译后记》增补、重写为数万字《代译序》。修订初版因出版匆忙、人手不足造成的错讹不当。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内容简介
译者是社会科学大师查尔斯·蒂利正式指导的末一位学生。为大师作品翻译引进,竭尽心力:以首版四遍逐字逐句斟酌(两遍英文对照两遍中文诵读)译文的精神,重新修订数万字《代译序》,从索引到原书边码,都以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心态力求谨慎妥当。
首版出版匆忙,编校排不足、装桢缩水外,将译者介绍蒂利的文章强行压缩。常感歉然。承蒙读者和渠道不弃,得到再版机会。有幸得到译者重写序,也经许多师友帮助,不敢埋没他们的心血功德。也不敢说这次编校已达至善,请多多直言缺点,使书籍品质继续提高。
书中的理论和故事,我国群众怕将有深切共鸣,比如:群众有丰富的经验,在遭遇侵害、或申请取得权利时,遇到职能部门打起官腔,就知道事情不好办了。群众应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一种方法是试图证明对方适用的准则不正确,一种是陈诉苦情,试图以简明的故事,显示出是非判断。
编辑在排版校对中,多有会心苦笑。谨推荐给其他国人和读者。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目录
代译序:《为什么?》的理由/v作者序/lxiii**章 为什么给理由?/1第二章 惯 例/30第三章 故 事/57第四章 准 则/91第五章 专业表述/118第六章 调和理由/144参考文献/166索 引/178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相关资料
学人及媒体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本好的社会学著作,不仅应该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琐屑的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而且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乃至“何必当初 ”的痛彻心扉感。显然,蒂利的这本小书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 周濂《上海书评》
各个阶层的人,也许需要把蒂利的书好好读一读,不管是谁,在自己问“为什么”或者回答别人“为什么”的时候,时时带有对社会效果的体察。或许这样一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能相互 理解、更加融洽的过程。
―― 刘淄川《经济观察报》
首版出版当年荣列“百道年度好书”“豆瓣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作者简介
作者: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最多产、最有趣的社会学家”。蒂利于1950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曾求学 于英国牛 津大学和法国西部天主教大学。先后任教于特拉华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生前为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L. 伯滕威泽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在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三系同时任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社会学研究学会、比较研究学会特约会员,密歇根大学、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鹿特丹大学、日内瓦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魁北克大学、克里特大学等校荣誉博士,并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阿尔伯特O. 赫希曼奖、美国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政治学会卡尔多伊奇奖以及美国社会学会、社会问题学会和美国政治学会民主化专业委员会的年度最佳著作奖等荣誉。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观社会变迁与抗争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欧洲),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评论。他的《从动员到革命》被美国社会学会选为1970-1995年最具影响的十七部著作之一,《从动员到革命》和《斗争的动力》均跻身社会学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蒂利被广泛视为历史社会学和抗争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译者:李钧鹏,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曾任《社会力》(Social Forces)副主编,现任《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编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抗争政治与历史社会科学。曾获国际社会学会世界青年社会学家奖与社会问题学会年度最佳研究生论文奖,中英文文章刊于《社会学研究》、《读书》、Politics and Religion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