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2020-05-14 00:00:00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本书特色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大学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模拟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预演和揭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复杂的运行关系,对于构建和谐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运行存在的非稳定因素,《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以和谐共生为主题,以推动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鉴生物群落生态学和演化经济学理论,运用专家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等主要研究方法,将特定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活动看做一个创新群落,从生态位、生态因子、种群关系等方面研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演化规律和特征。首先提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仿生学研究范式,构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生态概念模型;接着建立基于生态群落行为的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机理模型,揭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模式和动力机制;然后构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的识别模型,监测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演化态势;*后构筑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生态调控机制和实施路径,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生态化管理提供参考。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理论 2.2 企业孵化器理论 2.3 三元参与理论 2.4 社会网络理论 2.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6 群落生态学3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基本概念 3.1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内涵 3.2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生态属性 3.3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结构4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演化机制 4.1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共生行为 4.2 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演化周期 4.3 大学科技园群落共生的sd模型 4.4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学习机制 4.5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知识协同5 大学科技园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识别 5.1 大学科技同创新系统演化阶段特征 5.2 进化阶段识别模型6 大学科技园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转移 6.1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6.2 dematel方法的原理及步骤 6.3 大学科技园生态系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确定7 企业入住大学科技园的动机分析 7.1 企业人住大学科技园的文献评述 7.2 基于ism方法的理论模型 7.3 大学科技园企业入驻动机的可能因素 7.4 大学科技园企业入驻关键动机的ism分析18 两阶段共同边界dea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效率评价 8.1 两阶段共同边界效率评价模型 8.2 模型与指标设计 8.3 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8.4 bcg管理矩阵应用9 大学科技园创新路径和对策 9.1 完善风险投资体制 9.2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9.3 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9.4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9.5 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作者简介

沈能,1976年出生,浙江平湖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和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资助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科学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Energy Policy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统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数理统计与管理》《国际贸易问题》和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224431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