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2020-05-14 00:00:00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本书特色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以体用立论,选取原体显用、即体即用、即用显体的维度,通过探讨中国历代思想家对气范畴所提出的解释、比附、推衍及其所隐含的思想史意义,论述气学之知识学意义、宇宙论意义、本体论意义以及文气话语之价值核心与方法原则,旨在推原气之经验与超验、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内蕴,显明由体向用的生成过程、由用向体的开显过程以及体用辉映的阐释历程。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目录

目录
**章 气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节 引言 1
第二节 解释的偏向 5
第三节 解释的维度 10
第四节 解释的转向 17
第二章 气学解释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21
**节 引言 21
第二节 “体不可说”及其对策 22
第三节 如何说气及其蕴含的一般知识状况 35
第四节 气学解释的必要前提 46
第五节 作为思维方式的体用及其方法论意义 57
第六节 结论 73
第三章 气学知识谱系及其扩展 75
**节 引言 75
第二节 作为前知识状态 77
第三节 作为一般知识话语与民间信仰 90
第四节 气学话语的泛化 100
第五节 结论 120
第四章 气学思想谱系及其艺术阐释 123
**节 引言 123
第二节 气之一体三相 125
第三节 思想史视野中的气学解释—以汉学为例 157
第四节 艺术活动中的气化—兼论苏轼气论 169
第五节 结论 195
第五章 气学到文气学—元范畴意义的确立 197
**节 引言 197
第二节 “气”系列之共相与殊相 199
第三节 气之层级释义及其意义关联 216
第四节 “ 文”系列之共相与殊相 224
第五节 文气之元范畴意义—兼论曹丕气论 237
第六节 结论 254
第六章 文气话语的结构形态 256
**节 引言 256
第二节 作者之气 261
第三节 文本之气 293
第四节 文章气象 327
第五节 结论 342
第七章 文气话语的方式方法 345
**节 引言 345
第二节 整体关联 347
第三节 意会体悟 368
第四节 对待立义 384
第五节 结论 407
第八章 文气话语的价值体系 409
**节 引言 409
第二节 文气价值的实现 410
第三节 文气话语价值体系的奠基 440
第四节 尚中与养气—价值理性的形成 457
第五节 结论 473
结语 475
参考文献 482
附录 491
后记 511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节选

后记
"原体显用—文气话语形态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一般项目,2009年立项,2013年结项,经评审而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评审专家建议,命名为《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要建构一套有关古代知识的解释话语,除了古今思想系统的融通,中西知识工具的借鉴外,在笔者所身处的时代,多元化和创新性也是极为重要的考量方面,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特别注重方法论的创新和中西知识工具的融会贯通,以及如何在浩瀚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思辨体系.可以说,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自己近些年来探索"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有许多问题都还在思考讨论之中,也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在本课题历时八年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许多学界前辈、同行的指点和支持,时常和他们探讨一些问题,使我无论在资料上,还是新的认识上,均受益匪浅.因这样的学界前辈、同行甚多,无法一一列举,在此谨表谢意!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圣元先生所赠序言,感谢他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思路建议.同时,感谢商务印书馆丁波先生对本书评审、编辑的全力支持,感谢本书的责编金寒芽女士付出的辛勤劳动.
夏 静
2013年11月于京西寓所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作者简介

夏静,1969年生,上海人,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秘书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出版专著《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2007)、《合内外之道——儒学文艺思想论集》(2012);主编《文学史理论》(2011)、《中国古代文论读本》(2013)等。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224484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