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 内容简介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时,往往是通过和周围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义。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比较。黎琳所著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以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定性研究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不同类型的社会比较对大中学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状况与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关系、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状况、内隐和外显比较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社会比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本研究成果为我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视角。
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 目录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2 社会比较概述与研究综述 2.1 比较、社会比较及相关概念 2.2 社会比较的类型、动机和策略、功能与效应及发展阶段 2.3 社会比较的研究简史与研究方法 2.4 社会比较的理论模型 2.5 社会比较与自我和人格的关系 2.6 社会比较与情绪和行为的相关研究 2.7 我国的社会比较研究 3 本研究构思与方法 3.1 研究构思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一:社会比较记录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大学生日常社会比较的结果分析 4.4 讨论与分析 5 研究二:社会比较倾向问卷法 5.1 社会比较倾向问卷的采用与结构研究 5.2 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差异性研究 5.3 社会比较倾向、人格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4 社会比较倾向、人格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6 研究三:内隐与外显比较的实验法 6.1 引言 6.2 实验1:内隐与外显比较及自尊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6.3 实验2:内隐与外显比较及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6.4 小结 7 个案研究:社会比较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7.1 社会比较与认知治疗 7.2 个案1:他为什么每次考试都如此紧张 7.3 个案2:为什么我总是比妹妹差 7.4 个案3:走出抑郁的泥沼 7.5 个案4:为什么落单的总是我 7.6 个案5:总是对我不满意的妈妈 7.7 小结 8 团体辅导:社会比较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 8.1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涵与特点 8.2 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一:我是谁 8.3 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二:我的情绪我做主 8.4 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三:你好、我好、大家好 8.5 小结 9 总讨论与结论 9.1 研究的总讨论 9.2 研究的结论 9.3 研究方法的总结 9.4 研究的创新之处 9.5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