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本书特色
《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围绕新农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及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等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对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发展机 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在此基础上,对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应然定位”进 行了理性的反思,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积 极的探索,提出了城乡职业教育统筹 发展的新思维、新思路,并指出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 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基于对 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作出成人教育培训 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的判 断,强调要积极拓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加 强对培训市场的规范管理。重点探讨 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留守农民、新生 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紧迫性、影 响因素以及提升他们人力资本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 *后,分地区对欧洲、美洲、亚洲等 国家和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并 提出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可资借 鉴的若干方面。
《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由马建富所著。
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内容简介
马建富教授在《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基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以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现状的分析为切入点,以比较宽宏的视野,对未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研究,特别是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等新问题进行了较有见地的前瞻性研究,其中一些观点可以为人们对未来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拓展思路,这些研究虽是初始的,但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目录
**章 社会转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节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章 发展现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拷问 **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评析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之反思第三章 以人为本:农村职业教育的应然定位 **节 农村职业教育定位的论争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定位的依据与原则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第四节 农村职业教育功能的定位第四章 模式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伟大实践 **节 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与原则 第二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范例——张浦模式解析第五章 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公平与利益的整合 **节 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维 第二节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 第三节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第四节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第六章 政策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节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创新的价值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变迁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创新的取向 第四节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创新的路径第七章 成人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节 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市场亟待开发 第二节 我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策略第八章 发展前瞻: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 **节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的积累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第九章 他山之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参照 **节 欧洲的农村职业教育 第二节 美洲的农村职业教育 第三节 亚洲的农村职业教育 第四节 国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参考文献后记
社会转型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作者简介
马建富,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
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先后主持“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及发展模式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厅级课题15项;先后在《教育发展研究》等20多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先后出版著作《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以及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学》、《班主任工作原理》等13部。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教育学”主持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特色专业教育学负责人,职业教育学课程和教材分别获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奖、精品教材奖;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多项成果先后多次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