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先秦卷-中国教育通史-1-(上)

  2020-05-14 00:00:00  

先秦卷-中国教育通史-1-(上)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通史(1先秦卷上)(精)》编著者梅汝莉、谭佛佑、施克灿。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原始文化、宗教、艺术活动的日渐丰富,大大加速了原始教育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发挥着积累、传播知识并使人类智慧发展的职能。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物质产品有了剩余,使少数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可能。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并在不断分化中加速增长。这使原始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并逐渐从生产劳动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以至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教育机构。

先秦卷-中国教育通史-1-(上) 目录


**章  中国教育的萌芽  
**节  中国教育起源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经济  
  三、社会生活  
第二节  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一、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  
  二、工具制造及其教育  
  三、采集狩猎技术及其教育  
  四、农业、畜牧业及其教育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一、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教育  
  二、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教育  
  三、原始艺术教育  
  四、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成均  
  二、虞庠  
  三、明堂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教育  
**节  夏代的教育  
  一、夏代的学校  
  二、夏代的文教政策  
  三、傅说(yue)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商代的教育  
  一、商代的学校  
  二、商代的文教政策  
  三、箕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西周时期的教育  
**节  西周的宗法制度及其文教政策  
  一、西周宗法制形成的因素  
  二、西周宗法制的特征  
  三、西周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西周的教育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  
  二、“学在官府”体制下的西周学校制度  
  三、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  
第三节西周社会教化的体制  
  一、社会教化政策,  
  二、社会教化内容  
  三、西周社会教化的途径  
第四节  “六艺”教育,  
  一、“六艺”教育概述  
  二、“六艺”教育起源说  
  三、“六艺”礼乐及政治伦理说  
  四、“六艺”射御及文武兼备说  
  五、“六艺”书数及致用说  
  六、“六艺”教育的养心说  
第五节姜尚的教育思想  
  一、足智多谋的治术教育思想  
  二、富国强兵的社会教化思想  
  三、兼容并包学风的提倡  
第六节  姬旦的教育思想  
  一、奠定了西周的文教政策思想  
  二、“制礼作乐”与教育政治伦理化的发端  
  三、躬谦礼贤与人才思想的初创  
  四、“修德”“节性”与修身原则的开创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制度概述  
**节  春秋时期教育剧变的社会背景  
  一、封建小农经济的建立  
  二、宗法社会形态的解体  
第二节学术扩散与“士”阶层的出现  
  一、学术扩散  
  二、士阶层的崛起  
第三节私学的兴起  
  一、西周官学的衰落  
  二、春秋私学的兴起  
  三、西周官学与春秋私学的冲突  
第五章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节  孔子的教育活动与办学制度  
  一、招生制度  
  二、经费来源及支出  
第二节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教人做人的教育  
  二、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  
  三、富于理性精神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道德教育原则的论述  
  一、培养人生理想、追求高尚境界  
  二、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培养善于改过的品德  
  四、倡导践履躬行的德育原则  
第四节 教学原则的论述
  一、编定教材的原则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中的原则方法  
第五节 教育教学思想的辩证法因素  
  一、教育思想的系统观  
  二、揭示教学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  
  三、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第六节  孑l门后学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儒家“显学”地位的确立  
  一、孔门后学教育思想的演变  
  二、儒家“显学”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墨家的教育思想  
**节  墨子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论教育兴利除害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  
  二、论有道相教与劝子于学的积极作用  
  三、论环境在教育中对人的作用  
第二节  墨子论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一、“兼士”,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  
  二、德行、言谈、道术:理想人格的基本标准  
  三、尚贤使能:人才使用的功利原则  
第三节  墨子论“合其志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论教学认识的基本方法  
  二、志功合一与逻辑性原则  
  三、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量力性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后期墨家对墨子主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  
  一、对教学相需和认识论的发展与贡献  
  二、论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科学技术教育的理论总结  
  四、逻辑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第五节  墨家“显学”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一、墨子一生“上说下教”的成就及影响  
  二、墨家教育集团强大的社会力量及地位  
  三、墨学的“衰微”、复兴及其影响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先秦卷-中国教育通史-1-(上) 节选

《中国教育通史1(先秦卷)(上)》编著者梅汝莉、谭佛佑、施克灿。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原始文化、宗教、艺术活动的日渐丰富,大大加速了原始教育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发挥着积累、传播知识并使人类智慧发展的职能。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物质产品有了剩余,使少数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可能。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并在不断分化中加速增长。这使原始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并逐渐从生产劳动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以至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教育机构。

先秦卷-中国教育通史-1-(上)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224986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