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2020-05-14 00:00:00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本书通过对若干城市群的实地考察和规划研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动力机制、基础理论、基本框架、发育程度和空间配置格局,定量评估了中国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结构的稳定程度、紧凑程度、交通可达度、产业联系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系统总结了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建立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计算实验系统,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能力建设重点。本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和低碳型城市群提供了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对推动中国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各级城市发展与规划部门、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级建设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科研工作参考用书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目录

前言
**章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引论
 **节 城市群概念与内涵的基本判断
  一、国际关于城市群的种种认识
  二、国内关于城市群的多种解释
  三、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空间识别标准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础理论
  一、城市群形成发育的阶段理论
  二、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结构理论
  三、城市群形成发育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四、城市群形成发育的交通运输体系演进理论
  五、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核心城市中心性价值理论
 第三节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动力机制
  一、产业的空间联系是引起城市群节点间相互作用的根源
  二、交通网络体系是增强城市群节点间交互作用的先导条件
  三、节点配置关系是实现城市群内部结构优化的激励条件
  四、政策效应是推动城市群要素结构调整的无形手段
  五、投资机制是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
  六、市场机制与区域合作是引起城市群结构发生分异的诱导条件
  七、技术机制是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的驱动条件
 第四节 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发育程度分析
  一、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研究历程
  二、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框架
  三、中国城市群发育程度的综合分析
 第五节 城市群的核心地位与形成发育的空间特征
  一、城市群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战略地位
  二、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分异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评估
 **节 城市群生态状况诊断模型与方法
  一、城市群地区生态状况诊断指标体系
  二、城市群地区生态状况诊断模型
  三、城市群地区生态状况诊断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 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评估
  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算法综述
  二、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评估模型
 第三节 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估的案例分析
  一、武汉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
  二、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及时空变化分析
  三、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因素与敏感性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分析
 **节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二、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规律
 第二节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系统评判
  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判指标体系
  二、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判模型与方法
  三、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综合评判
 第三节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
  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方法
  二、中原城市群经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单项测算
  三、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判别分析
 **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研究进展与思路
  一、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研究进展综述
  二、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一、中心性指数法
  二、网络维数法
  三、中心地结构网络维的应用
 第三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度的判别分析
  一、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态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二、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判别的ci值和网络维数计算分析
  三、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的总体判别分析
 第四节 中心地结构在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分析中的功用
  一、可促使形成城市群等级结构体系和指引城市空间联系方向
  二、可依据中心性指数确定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程度
  三、可依据中心地结构的节点数判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程度
  四、结论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的强度与方向
 **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的研究方法
  一、城市群产业内部技术联系强度的基本参数
  二、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强度计算的基本思路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强度计算的数据准备
  一、产业数据的选取
  二、产业分类标准的统一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的计算
  一、城市群产业内部技术关联系数的确定
  二、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相关权重的确定
  三、不同产业空间联系能力分析
  四、不同城市的产业空间联系能力分析
 第四节 城市群节点间产业空间联系强度与方向分析
  一、城市群产业区域联系强度的总体特征
  二、城市群产业区域联系方向的总体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与空间配置特征
 **节 城市群交通网络与通达性指数
  一、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
  二、城市群通达性指数
 第二节 城市群交通网络通达性的空间配置特征
  一、城市群及其内部节点通达性的差异特征
  二、城市群内各节点加权通达时间的空间配置特征
 第三节 城市群交通网络通达性的空间适应性
  一、空间适应性的研究方法
  二、空间分异特征
 第四节 交通网络通达性对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影响机理
  一、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城市群形成与发育的影响
  二、交通网络通达性对城市群形成与发育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测度分析
第八章 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效应
第九章 城市群紧凑程度的测度与空间分异
第十章 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功能区划
第十一章 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响应机理
第十二章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计算实验系统
第十三章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能力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节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通过对若干城市群的实地考察和规划研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动力机制、基础理论、基本框架、发育程度和空间配置格局,定量评估了中国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结构的稳定程度、紧凑程度、交通可达度、产业联系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系统总结了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建立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计算实验系统,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能力建设重点。《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和低碳型城市群提供了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对推动中国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级城市发展与规划部门、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级建设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科研工作参考用书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相关资料

插图:(1)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政府协调机制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具有七大特点:①城市群集中发育在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带;②世界级城市群发挥着全球及国家中枢的重要职能;③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④具有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⑤具有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⑥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⑦大多数城市群沿长轴形成带状拓展的空间形态结构。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历程中可知,世界级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多种政府协调机制,包括: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设立单一功能的特别区及协调机构;立法确保地方自主权;成立省长联席会议制度、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各成员方设立日常合作办公室;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等等。(2)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对中国城市群发育的借鉴①世界产业转移和经济重心转移是加快城市群发展的大好机遇;②统一的权力机构是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催化剂;③高度的一体化是城市群向高级阶段迈进的重要支撑;④科学的区域规划是解决城市群问题的有效路径;⑤良好的民主基调是城市群公共事务决策的基本保障;⑥快行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城市群发育的先决条件;⑦城乡的统筹发展是推动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⑧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临时性“权宜之计”。二、国内关于城市群的多种解释1.国内有关城市群概念的种种纷争我国有关城市群的研究较国外晚80年左右。1980年,周一星教授提出了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MIR)的概念,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有许多类似提法,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的称都市连绵区,有的称都市连绵带,还有的称准都市连绵区、都会经济区、大都会区、城市群、城市密集地区等(唐路等,2003)。董黎明教授(1989)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一书中提出:城市群,又称为城市密集地区,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相应的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的区域内,形成由若干个大、中、小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各具特点的城镇集聚而成的城镇体系。崔功豪教授(1992)在《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城镇群体空间和一般的人口稠密、城镇群体分布的空间形态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在工业化社会,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有着主次序列、相互分工协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225881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