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内容简介
简介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一)解放前在阿拉善执政的扎萨克和部分官员及基层官吏;延福寺、广宗寺的部分喇嘛及执事人员;祥泰隆等主要商号的个别从业人员;以及一些老牧民、老农民(汉族)的口述材料。(二)旧阿拉善旗衙门、广宗寺、延福寺及祥泰隆商号的档案或账簿。(三)阿拉善旗人民委员会的部分统计资料。这次我们整理时,将上述两本资料综合编成一集,并做了必要的删节。对原调查报告中使用的斯拉夫蒙古文,未予改动,以示原貌。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目录
概况一、一般情况二、旗的沿革经济一、牧业二、农业三、商业四、手工业五、副业六、牧民的居住、生活和家计政治一、等级二、统治制度三、法律裁判四、兵役五、政治事件六、帝国主义者在阿拉善旗的侵略活动宗教一、喇嘛教、喇嘛庙二、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生活习俗一、姓氏二、婚姻三、家庭四、财产五、丧葬六、礼俗和禁忌补充一、历史传说与历史古迹二、牧区的汉人后记修订后记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节选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一)解放前在阿拉善执政的扎萨克和部分官员及基层官吏;延福寺、广宗寺的部分喇嘛及执事人员;祥泰隆等主要商号的个别从业人员;以及一些老牧民、老农民(汉族)的口述材料。(二)旧阿拉善旗衙门、广宗寺、延福寺及祥泰隆商号的档案或账簿。(三)阿拉善旗人民委员会的部分统计资料。这次我们整理时,将上述两本资料综合编成一集,并做了必要的删节。对原调查报告中使用的斯拉夫蒙古文,未予改动,以示原貌。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相关资料
插图:角角的用途也不多,山羊角多用做驼鞍上挂镫子的“阿特布齐”,驼鼻上拴的鼻弓子“宝伊勒”也多用山羊角来做。其他,用羊角还做钉子或做镐头上的楔子。用牛角做的工具有喂牛羔用的奶筒以及漏斗;也有做人用的闻烟壶;有的喇嘛医生还取下活牛牛角用做“拔罐子”,给人治病,据说这种“拔罐子”,吸力很大。粪畜粪是蒙古包里的主要燃料,所烧的粪为驼粪和牛粪。一般不烧羊粪。从羊圈里起出来的“果尔”,可用来砌羊圈和驼羔的围墙。畜场环境对牲畜习性的影响不同的牧场环境对牲畜的习性有很大的影响。阿拉善旗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也就造成了牲畜长期在不同地区所形成的不同习性。巴音诺尔公巴嘎为滩地,多博陶尔根和察干乌布斯,驼、羊喜吃,而不甚喜吃沙地多长的苏里和哈木克,但洪古尔玉林等沙地诸巴嘎的驼、羊便喜吃苏里和哈木克,而不甚喜吃博陶尔根和察干乌布斯。与巴音诺尔公巴嘎环境相似的是土克木巴嘎,但那里多“札棵”,驼吃惯了“札棵”,来到这里吃不到这种植物便不合适。滩地驼更换环境到山地上问题不大,因为滩地上丘陵很多,草与山地多同类。驼在春季多于山阳处吃草,因为山阳之处草绿很早,等滩里草都绿了才回到滩上来。沙地驼更换环境到滩地或山地上,便往往不会走路,蹄怕石头垫,有蹄破溃浓的危险。同时由于改吃山地长的草,就不上膘甚至拉稀得病,个别的可能死掉,据说是因为山地草多碱性。除了草不合适以外,气候也不合适,沙地之驼不怕炎热和缺水,耐旱力强;而滩地、山地之驼较怕热和怕缺水,耐旱力较差。在同一类地区中,从甲处到乙处的小规模换场关系不大,牲畜虽有些小的不合适,但不久就会适应过来。从山地、滩地到沙地,沙地到山地问题便多,往往因水草不服,气候不习惯,而出毛病。牧民在大换牧场的时候往往是随行随止,一边走一边憩,忌讳走快了,牲畜走快了,骤然换草,容易瘦弱,容易生病;牲畜走慢了,可以有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虽然如此,在换过牧场之后,牲畜还是会掉膘的。牲畜瘦弱了,奶也要减少,如原来生在山地的羊,50只羊能日挤奶3小桶(每桶六七斤),乍到滩地上.5 0只羊日挤奶不过一桶半,减少一半,即使滩地的草比山地的草好,也无可奈何。还有滩地的羊到了山地不会沿着斜坡上山,直着跑,既费力气,且有掉进山谷的危险,还往往因走不惯山路而蹄子痛。因此,牲畜很难自发地更换牧场环境,如果把原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