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

  2020-05-14 00:00:00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 内容简介

在内容上,我们既谨慎又大胆地吐故纳新。书中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吸收了不少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引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众多材料;贯穿了现代教育理念,如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强化了教育法制观,介绍了一些教育法律法规,阐述了学校的法律地位问题;强调了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特别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创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命题,如心理健康教育不宜融入德育范畴;更新了“义务教育”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我们赞赏“编写教材也要提倡百家争鸣”的观点,尽管有些看法不一定成熟,但为了活跃学术气氛,还是提了出来。
特别要提出的是,书中多处介绍了中国20世纪杰出教育家、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徐特立先生的教育理论与主张,弥补了以往众多“教育学”书籍在这方面的空白。
为了使高校本、专科学生对本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内容。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 目录

**章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形态
**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素质教育
思考题
第二章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第二节 教育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思考题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节 人的发展概念
第二节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 教育与身心发展规律的谐适
第四节 教师的学生观
第五节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思考题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节 教育与经济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思考题
第五章 教育制度
**节 教育制度的意义与制定依据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第三节 学校的法律问题
思考题
第六章 教育目的
**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二节 确立教育目的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思考题
第七章 教师
**节 教师身份的确定
第二节 教师的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第三节 教师的素养
思考题
第八章 课程
**节课程的意义
第二节 课程的制约因素与改革趋势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思考题
第九章 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
**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及其规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思考题
第十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节 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第四节 教学模式
思考题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务
**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教学实务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德育的理论与实施
**节 德育的意义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德性形成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与心理策略
第五节 德育的实施
思考题
第十三章 班主任工作
**节 班主任概述
第二节 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要项
思考题
第十四章 学校管理
**节 学校管理概述
第二节 学校常规管理
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
思考题
第十五章 教育测评
**节 教育测量
第二节 教育评估
思考题
第十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
**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科研过程
第三节 教育科研成果及其表现
思考题
第十七章 家庭教育
**节 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其一般特征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
第四节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 节选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在内容上,我们既谨慎又大胆地吐故纳新。书中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吸收了不少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引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众多材料;贯穿了现代教育理念,如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强化了教育法制观,介绍了一些教育法律法规,阐述了学校的法律地位问题;强调了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特别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创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命题,如心理健康教育不宜融入德育范畴;更新了“义务教育”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我们赞赏“编写教材也要提倡百家争鸣”的观点,尽管有些看法不一定成熟,但为了活跃学术气氛,还是提了出来。特别要提出的是,书中多处介绍了中国20世纪杰出教育家、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徐特立先生的教育理论与主张,弥补了以往众多“教育学”书籍在这方面的空白。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 相关资料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形态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作为一种现象,人们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但要深刻明了“教育”这一概念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了解教育的起源、应该了解教育概念的发展历史。对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从古到今,说法不一。一、教育的起源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教育也不例外,它有自己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由于教育的产生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它一直是人们研究教育的一个焦点。至今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1.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C.Letourneau)、沛西。能(P.Nunn)等。利托尔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世纪末,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这种现象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并在人类出现之前产生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起源于动物的生物本能。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种群,能将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传递给幼小的动物,从而导致生理成熟,产生自发的本能行为。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其《教育原理》一书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他们共同的观点即认为教育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物现象。但我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一方面动物传递遗传的内容是生物经验、本能;另一方面,动物没有意识和语言,同类中个体后天习得的经验,不可能相互传递、交流,随个体死亡而消失,有限的后天习得行为只能是在个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2.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孟禄(P.Monroe),他在1918年出版的《教育史课本》中提出原始教育就是儿童对成年一代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否认教育中存在着模仿的因素,但把全部教育归根于模仿,也是错误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传递和学习劳动经验和社会规范的实际需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个体必须掌握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持生存;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每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人的行为不能单凭本能、个人需要、欲望支配,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以调节关系、维护秩序、保证

教育学通论-修订版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226034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