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错在哪里 节选
nbsp; 言
《新华字典》自1953年问世,至2004年第10版发行,总销量突破四
亿册,已成为共和国每个家庭**、每个学生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其销量
之大,影响之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特别是1998年第9版《新华字典》变脸发行后,媒体好评如潮:
“第9版《新华字典》的错误率为零。”(1999年9月29日《中华读书
报》第2 ri)
“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差错率为零的出版纪录和工具书发行量的世界纪
录。”(2004年1月6日《文汇报》新闻点-.i-ri)
因此,《新华字典》便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称作中华语文工具书的权威之
作、经典之作。
笔者是捧着《新华字典》长大的一代,对《新华字典》情有独钟。特
别是从1998年开始至今,对《新华字典》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潜心阅读。通
过认真思考,反复比照和耐心查证,发现被人们誉为中华语文工具书权威之
书、经典之作的《新华字典》,在字头确立、字音确认、义项设置、例证选
用和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错。
笔者认为,《新华字典》作为一本至今仍在全社会广泛使用着的语文工
具书,其质量问题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字”关社会每一个家庭、
学校每一个师生、影响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
视,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笔者才疏学浅,但一生酷爱关乎社会、关乎民生的语文工具书。现冒
昧写就《(新华字典)错在哪里?》这本小书,如能对阅读、使用、研究
《新华字典》的广大读者和此书的出版者有一点参考价值,也就心满意足
第三章
关于《新华字典》中的例证
在字(词)典的释义中引用例词、例句是必不可少的。
“释义是对词义的概括,是抽象的,有时甚至令人疑惑;引例是对词义的
证实和说明,是具体的、生动的,有了引例作辅助,释义就落到实处,确凿无疑
了……释义是词典的核心,引例是词典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释义便成了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陈霞村《聚焦(现汉>》吉林文史
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例句和例词是字典、词典的血肉,是帮助读者理解把握词义必不可少的
语料。”(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前言>》)
由此可见,一本真正合格的、可作为全社会公众无声之师的语文工具书,
它在释义时所确立的每一个义项,都应该而且必须符合“义项与例证相一致”
的基本原则。即所立义项的词义、词性与所举例证的词义、词性必须是同一
性的。
仔细研读第10版《新华字典》,笔者发现书中不少义项的词义、词性与所
举例证的词义、词性是自相矛盾的。即所立义项不存在于所举的例证之中;
所举的例证也证明不了义项的客观存在。现分类例析如下:
一、确立名词义项,引用动词义例证
[选例1]
“碑…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人民英雄纪念
~.里程~.有口皆~(喻人人都说好).”(第19页)
[解析]
“碑”,确有名词性词义“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
但第10版《新华字典》为证明这一名词义项的客观存在而举成语例证“有口皆
碑”,并在后面的括号内将“碑”字注解为“喻……说好”,这与其确立的名词义
项“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在“有口皆碑”这一语言环境中,本是名词的“碑”由于处在范围副词
“皆”的后面、受其修饰限制而改变词性,活用作动词,从而具有了动词义:
是(成为)记功碑,比喻称颂、说好。
关于这一点,《新华字典》为成语例证“有口皆碑”所加的后括注“喻人人
都说好”,则更是*好的证明。
由此可知,“碑”字的名词义项“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
头”不存在于例证“有口皆碑”之中;例证“有口皆碑”也证明不了名词义项“刻
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在语言实际使用环境中的客观
存在。
所以,笔者认为,第10版《新华字典》用成语“有口皆碑”去作“碑”的名词
义项“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的例证是错误的。应该为
“碑”字另立动词义项:
是【成为)记功碑,比喻称颂、说好:有口皆l碑I。
【理论依据】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
成为词类转变了。”(1979年版第47页)
《语法研究与探索》(商务印书馆):“动词和名词是语法上的两个基本范
畴,二者在功能分布上既有对立又有联系,处于词类连续统的两端,又可以相
互转化……
“名词也可以向动词方向转化,如:
“一张网——网鱼
“一个坑——坑人
“我们把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称作‘动名互转’。”(2003年版
第274页)
《辞书的修订与创新》(商务印书馆):“(三)认识汉语词性与词义的相互
关系——在标注词性的同时,自觉地全面地揭示词的功能义。
“……为了全面地说解词的功能义,重点是对词在非常规功能下的词义
进行全面的探求、归纳与分析。这是辞书编纂中一个具有语义、语法双重意
义的新课题。从语言研究的现状看,‘名动词’、‘名形词’、名词作状语、形容
词作动词等非常规功能的释义方法应当是目前研究的重点。”(2003年版第
24页)
《谈文言实词活用》(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
词……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古今汉语也不例外。现代汉语是
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古汉语中这种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也
保留着大部分,尤其在成语里保留得更多。下面我们看一些例子:
“①周总理的崇高品德,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有口皆碑;
“……
“例①的‘碑’,指石碑,旧时用来记载生前的功德,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
‘成为记功碑’,‘有口皆碑’要讲作‘凡有口的人都称颂他,这些人的口都成为
记载功德的石碑。’’’(1984年版第38页)
《成语解析手册》(重庆出版社):“词性活用是指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改变了它原来的词汇意义和词性,临时充当了另一种它不常充当的句子
成份。这种情况在成语中较为普遍……
“(一)名词活用……(7)副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有口皆碑(碑:成为
记功碑)。”(1996年版第457页)
《趣味语文》(上海古籍出版社):“莫言《红高粱家族》说:‘高密东北乡无
疑是地球上*美丽、*丑陋、*超脱、*世俗、*圣洁、*龌龊、*英雄好汉、*
IA.蛋、*能喝酒、*能爱的地方。’(《文学评论》1999年3期)其中名词‘世
俗’、‘英雄好汉’、‘王八蛋’在副词‘*’后活用。”(2003年版第131页)
陈丁祥
2O0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