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实验求证和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及应用三个层面,论述分析了心理语言学各家学派的观点,用描写和推理统计的方法,逻辑求证,报告了9个实证研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试图把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讨理论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启示作用,并通过教学实例来介绍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 目录
序
前言
**章 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节 语言习得理论概观
一、行为主义心理语言学
二、转换生成心理语言学
三、认知心理语言学
第二节 **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比较
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
二、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
三、生物脑神经缘由
四、认知思维能力
五、Krashen的监控模式
六、学习动机、心理和情绪
七、学习环境与语言输入
第三节 教学法:语言的形式、内容与交际性
一、前期的语言教学
二、功能结构教学法
三、认知教学法
四、交际教学法
五、在交际功能主导下的对语言形式的教学
第四节 偏误、纠正偏误的意义与效果
一、归类分析中文中介语的偏误
二、对纠正偏误效益的研究
三、纠正偏误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 美国学生汉语语法习得研究
**节 位移意义的“把”字句的习得研究
一、文献综述
二、“把”字句的特征
三、实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对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主题突出与汉语存现句的习得
一、文献综述
二、汉语的存现句式及其主题的判断原则
三、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三节 汉语“体”的习得——汉语作为外语的中介语分析
一、文献综述
二、现代汉语体标记
三、调查方法
四、数据结果
五、讨 论
六、结 论
第四节 汉语动词后缀“-了”和句尾“了”的习得研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设计
……
第三章 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目的、动机与策略研究
第四章 语言习得研究与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实践
第五章 课堂教学组织与语言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 节选
**章 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节 语言习得理论概观:
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学会一种语言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情。以说英文的儿童为例,他们从说一个字开始,到会说两个字,大约需要二十六个月,再到会说简单及复杂的句子,只需要三十四个月左右(Brown,1973)。儿童在短短的时间内,如此容易地习得了复杂的语言,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成人就大不相同了。从掌握语音、词汇到短语、句法,从听力、阅读理解到会话写作,往往要有意识地付出很大的努力。为什么儿童习得语言会比成人容易得多?儿童是如何习得了母语?用了怎样的能力,经历了什么样的习得过程?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这种能力是否还一样奏效?心理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能力、习得过程和学习策略,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智力因素和认知能力,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从而也会指导我们的语言学习和外语教学实践。
人们是如何获得语言能力的呢?对此学者们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学派。语言学由心理学做其理论基础,同时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作用(吕必松,2007)。如果语言学家们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或其他理论科学方面看法有分歧,这种分歧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看法和对语言习得能力的看法。而且,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各学派对语言、语言习得能力及习得过程的解释便莫衷一是。
对语言的本质、习得过程的认识也关系到语言的教学。教学理念的产生、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法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的技巧,无一不与我们对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相联系。
……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 作者简介
温晓虹,山西太原人。1982年获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该校教育学与心理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休斯顿大学中文部主任。2005年获中国教育部“杰出华裔学者春晖奖”。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