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禁行刑与社区矫正的互动衔接研究 本书特色
随着社区矫正的全面推行,监禁行刑与社区行刑“一体两翼”加速形成。本书以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为依据,管窥我国行刑体系的构造与功能,为推动行刑一体化改革提供参考。本书主张,刑罚执行是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它开启了非监禁刑的板块运动,其推行规模必须与现实国情相适应。社区矫正弥补监禁行刑的不足,可降低行刑成本、提高矫正质量,但再犯率的基准值得省视。本书指出,刑罚结构调整改变了押犯构成,并对行刑差序化、社会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实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应致力于彼此贯通与相得益彰,且整体行刑效能的有效提升有赖于两者的互动衔接与协调统一。因此,本书认为对同一罪犯的行刑必须保持监狱与社区的前后衔接,确保行刑轮转的出口与入口都顺畅,在收监执行、调查评估、信息共享等层面实现动态协同。从行刑互动实践来看,犯罪基数的膨胀使监禁与非监禁人数均呈递增态势。由于非监禁刑适用比例较低,社区矫正对监禁人数的分流有限,未来刑罚总量的分配应由监狱进一步向社区倾斜。本书同时认为,行刑改革应被读解为一种重新安排惩罚权力的策略,其原则是使刑罚执行产生更稳定、更有效、更持久、更具体的效果;而将行刑权力重组在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的统一体中,意味着在致力于使刑罚资源分配更合理、刑罚执行体系更有效的目标下,刑罚权力的重构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更加紧密地与整体社会机制联结在一起。本书*后指出,监禁行刑与社区矫正的互动衔接并非一蹴而就的移植嫁接,亦非生硬、静止地“板块拼接”,两者的交互照应与深层嵌入就像齿轮组部件的连接咬合一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动态的、渐次的磨合与联动,才能彼此交融与相得益彰。
监禁行刑与社区矫正的互动衔接研究 作者简介
张东平,男,山东茌平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大学短期访问学者。曾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务员,2011年入职高校从事刑事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教委刑法学重点学科建设团队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学、监狱学,主讲《刑事法学》、《罪犯教育学》、《青少年犯罪与司法》、《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等课程。曾出版专著《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主持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政治与法律》、《北京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政法论丛》、《犯罪与改造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