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中隐私侵权问题及救济路径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传媒和法律交叉的视角,详尽梳理新媒体发展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以及挑战,前瞻性地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个人信息侵害的类型及个人信息权益范畴的演变,进而讨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技术与规则博弈、如何在法律框架和自治规范的原则下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新媒体传播权的平衡等问题。本书以信息自决权为侵权救济的权利基础,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个人信息保护框架的基础性构想。
新媒体传播中隐私侵权问题及救济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当下新媒体传播中隐私信息泄露问题凸显,如何在法律层面给予救济保护?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问题及法律保护研究”结项成果,细致梳理隐私权领域的法律问题,法理清晰、卓有创见。
新媒体传播中隐私侵权问题及救济路径研究 目录
目录绪论1
一、 研究依据1
二、 选题意义5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8
**章隐私与隐私权20
**节隐私——一个发展中的概念20
一、 隐私的思想萌芽20
二、 隐私权的含义与保障范围29
三、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隐私权的关系38
第二节隐私权在法学上的证明: 基于比较法的考察40
一、 英国法上的隐私权保护40
二、 德国法上的隐私权保护41
三、 美国法上的隐私权发展43
第二章新媒体传播与隐私失守51
目录绪论1一、 研究依据1二、 选题意义5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8**章隐私与隐私权20**节隐私——一个发展中的概念20一、 隐私的思想萌芽20二、 隐私权的含义与保障范围29三、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隐私权的关系38第二节隐私权在法学上的证明: 基于比较法的考察40一、 英国法上的隐私权保护40二、 德国法上的隐私权保护41三、 美国法上的隐私权发展43第二章新媒体传播与隐私失守51**节新媒体界说51一、 “媒介补偿”理论视域下的新媒体52二、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53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的隐私问题56一、 新媒体与基本权利56二、 隐私失守的全景扫描60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权权益的演进63一、 人格权权益内容得到更新与发展66二、 财产权特征较之传统范畴更为充分69三、 新媒体传播中隐私侵权的新特点70第四节新媒体传播中隐私权权益的价值体认72一、 隐私权的价值之辨72二、 新媒体对隐私权价值的限定75第三章不当收集个人隐私信息81**节强制性收集个人信息82一、 通过注册网络服务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隐私风险82二、 公权力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隐忧84第二节暗中收集信息87第三节欺骗性收集信息91第四节过度收集信息99第五节不当收集信息的立法原则103第四章对于隐私信息的不当处理109**节擅自宣扬、公布他人隐私109第二节不当泄露他人个人信息117一、 掌握或拥有个人数据信息的机构不当泄露个人信息118二、 不雅电子信息的泄露与传播126第三节隐私匿名权之侵害133第四节对他人信息与数据的不当交易140一、 个人信息的交换140二、 个人信息的买卖141第五节不当处理隐私信息的侵权责任分析145一、 主观要件146二、 客观要件147第五章对空间隐私的侵犯153**节记录、跟踪、监视他人的网络活动153第二节窥探、篡改他人电子邮件159一、 雇主对雇员通信内容的监看与窥探160二、 入侵他人邮箱篡改邮件165第三节滥发垃圾邮件、短信(spam)167一、 新媒体环境下垃圾邮件、短信的泛滥167二、 对垃圾邮件、短信在法律上的认定169三、 垃圾邮件、短信对空间隐私权的侵害171四、 确立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地位是有效治理的前提172第四节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以盗取资料173一、 关于“非法”178二、 关于“侵入”179三、 关于电子数据的财产属性180第五节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隐私空间的代际演变182一、 Web 1.0时代: 争议焦点为计算机网络是否属于隐私空间186二、 Web 2.0时代: 对网络“空间”属性的明确体认187三、 Web 3.0时代: 新媒体创设出新属性的“空间”189第六章作为侵权救济基础的信息自决权193**节信息自决权的提出与发展193一、 “自决”—— 一个法理价值194二、 从隐私到自决性信息196三、 公共领域与自决隐私领域200第二节隐私权向信息自决权的演变202一、 信息自决权的理论意涵202二、 信息自决权的三种生成路径206三、 信息自决权与新媒体207四、 信息自决权作为侵权救济基础在我国的证成209第七章中国语境下新媒体隐私侵权救济体系之构建211**节中国大陆个人信息立法保护现状及评析211一、 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权侵权救济的现实困境211二、 中国大陆的网络隐私权法律立法状态及其局限214三、 中国大陆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的评析221第二节重返隐私权——作为情境脉络完整性的信息自决权225一、 信息自决权的局限性225二、 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的信息自决权230第三节域外保护模式的辨证性吸收234一、 两种主流保护模式的评析234二、 隐私权保护模式发展的国际趋势235三、 中国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权救济保护模式之现实选择235第四节代结论: 构建中国语境下新媒体隐私侵权的救济体系236一、 从事实领域的变化为法律规制提出要求237二、 在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独立人格权地位238三、 单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体现新媒体信息主体的权利要求239四、 行业自律与自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245结语246参考文献247
信息
新媒体传播中隐私侵权问题及救济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路鹃,传播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副教授,新闻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政策与法规、新媒体传播、危机传播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现代传播》《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述包括:《电影是一场华丽的诱拐》《午夜场电影笔记》《2007年首都文化传媒产业研究报告》(参编)、《中国经济新闻史》(参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