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 本书特色
本书是21世纪法学规划系列教材中的一种。主编及作者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法学教育经验,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书内容包括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原理和实务两大部分。在原理部分,阐述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与发展、性质与法律地位、功能及缺陷、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程序和效力。在实务部分,介绍了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民商事仲裁制度、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交通事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研习法律的其他人士参考使用。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 目录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 目录 **章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节纠纷() 一、纠纷的界定() 二、纠纷的根源() 三、纠纷的类型() 第二节纠纷解决机制() 一、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 二、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 三、纠纷解决的具体方式() 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制度的关系() 第二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类型() **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外延() 第二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 一、意思自治性() 二、程序灵活性() 三、非对抗性() 四、解纷主体的非职业化() 五、程序构造的平等性() 六、成本低廉() 七、纠纷解决规范的灵活性() 八、依附性() 第三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类型() 一、司法性adr、行政性adr、民间性adr、行业性adr() 二、合意性adr、半强制性adr、强制性adr() 三、处理结果终局性的adr和处理结果非终局性的adr() 四、解决普通民事纠纷的adr和解决特定纠纷的adr() 五、元类型adr和派生型adr() 六、公益性、非营利性adr和营利性adr() 第三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与发展() **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 一、传统型adr的产生与发展() 二、当代世界主要国家adr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格局()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 三、法院主导下的adr:一种特殊的纠纷解决机制() 四、我国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趋势() 第四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与法律地位() **节司法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一、司法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类型() 二、司法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第二节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一、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类型() 二、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第三节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一、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第五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及其缺陷() **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 一、促进并且补充司法改革() 二、*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和当事人的纠纷解决成本,提高司法效益() 三、改善社会关系和社会治理方式,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秩序() 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避免了法院执行难的问题() 五、通过纠纷解决积累经验,有利于形成新的法律规则() 六、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自主权,在合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合乎情理() 七、专业adr程序更适合现代社会纠纷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八、增加人们对纠纷解决的满意度() 九、便于弱势群体实现对正义的追求() 第二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 一、adr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都缺乏规范性和制度的保障() 二、adr在追求低廉和迅速解决纠纷的同时,可能出现“廉价正义”的问题,即可能导致一些不公正的结果() 三、adr的滥用可能会侵害当事人的诉权,其结果可能会对国家的司法权造成一定的侵蚀() 四、难以保证当事人的参与以及对竞争性程序的排除() 五、难以保证解决结果的终局性与执行力() 六、adr作用的发挥受现代社会环境影响() 七、adr没有足够的效力来纠正整个社会体系的不公正,歧视现象或对基本人权的破坏() 第六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 **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念() 一、正义() 二、自治() 第二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效益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协调司法权统一与自治的原则() 四、协调合法性与合情理性的原则() 五、程序保障原则() 第七章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 **节谈判() 一、谈判的种类() 二、谈判的技巧() 第二节调解() 一、调解的特征() 二、调解的分类() 三、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三节仲裁() 一、仲裁的特征() 二、仲裁的范围() 第四节混合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一、早期中立评估() 二、简易陪审团制度() 三、调解—仲裁() 第八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 **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组织机构()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组织机构的种类()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组织机构的特点() 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主体存在的必要性() 四、国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当事人()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当事人种类()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当事人作用() 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当事人权利() 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当事人义务() 第三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其他参与人() 一、非诉讼活动中的代理人() 二、证人() 三、鉴定人() 四、翻译人员() 第九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程序和效力() **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程序() 一、adr程序的主要特征() 二、adr的启动程序() 三、adr程序() 四、adr终止程序() 第二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一、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良性互动() 二、法院对adr的支持与监督() 三、调解对诉讼的渗透与影响() 第三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效力() 一、adr处理结果的生效条件() 二、adr程序的法律效力() 三、adr的解决结果的法律效力() 第十章我国人民调解制度() **节人民调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古代和近代民间调解制度的产生() 二、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人民调解的性质与任务() 一、人民调解的性质() 二、人民调解的任务() 第三节人民调解的方针及工作原则() 一、人民调解的方针() 二、人民调解的工作原则() 第四节人民调解组织() 一、人民调解组织概述()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人民调解员() 第五节人民调解的基本程序() 一、人民调解的启动() 二、调解前的准备() 三、人民调解的进行() 四、调解的结束() 五、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十一章我国民商事仲裁制度() **节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仲裁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二、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仲裁制度的性质、基本原则和仲裁机构() 一、我国仲裁制度的性质() 二、我国仲裁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的仲裁机构() 第三节仲裁范围和仲裁协议() 一、仲裁范围() 二、仲裁协议() 第四节仲裁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二、答辩和反请求() 三、仲裁庭的组成() 四、审理和裁决() 第五节对仲裁的司法审查() 一、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 二、仲裁裁决的撤销() 三、仲裁裁决的不予承认和执行() 第六节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对本国仲裁裁决的执行() 二、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第七节我国现行仲裁制度的完善() 一、淡化和消除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进一步强化仲裁制度的民间性和独立性() 二、切实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 三、重构仲裁和司法监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弱化司法对仲裁的监督和控制() 四、尽快修改现行仲裁法,构建完善的仲裁制度() 第十二章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 **节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二、劳动争议的主要分类() 三、非诉讼解决机制处理劳动争议的优势() 四、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争议协商机制() 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三、劳动争议仲裁机制() 第三节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现行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思考() 第十三章我国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节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概述() 一、消费纠纷的概念及特点() 二、非诉讼解决机制处理消费纠纷的优势() 三、我国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我国现行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消费纠纷的协商和解() 二、消费者协会对消费纠纷的调解() 三、消费纠纷的行政申诉及行政处理() 四、消费纠纷的仲裁() 第三节我国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现行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消费纠纷非诉讼处理机制的措施探求() 第十四章我国交通事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节我国交通事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行政调解() 一、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行政调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行政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第三节交通事故的和解处理() 一、交通事故和解的价值功能() 二、交通事故和解的立法状况() 三、交通事故和解的原则() 四、交通事故和解协议的基本范式和内容() 第四节交通事故的人民调解() 一、将人民调解引入交通事故纠纷处理的必要性() 二、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中引入人民调解的主要方法() 三、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的主要程序() 四、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 第十五章我国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节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医疗纠纷的概念和特点() 二、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现有的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一、自行协商和解() 二、行政调解() 第三节我国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改革完善() 一、我国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建议() 第十六章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节环境纠纷概述()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二、环境纠纷的种类() 三、环境纠纷的特点() 第二节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一、环境纠纷协商解决机制() 二、环境纠纷仲裁解决机制() 三、环境纠纷信访解决机制() 四、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 五、环境纠纷的自力救济及其他处理方式() 第三节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 三、完善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建议() 第十七章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节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初创时期()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发展时期()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成熟时期() 第二节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和解机制()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机制()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机制() 第三节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