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社会理论分析 目录
导言 宪法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宪法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二、宪法社会学的研究思维 三、宪法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四、宪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 (二)一般方法 (三)具体方法
**章 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与宪法变迁 一、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考察 (一)“市民社会”内涵的流变 (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流派 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宪法学意义 (一)社会与国家关系——宪法学理论的存在论基础 (二)社会与国家——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 (三)社会与国家关系——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社会与国家关系视角下的宪法变迁 (一)宪法产生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 (二)立宪政治制度——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立的政治运行形式 (三)宪法变迁的动力——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矛盾运动
第二章 国家起源理论与宪法思维 一、国家起源理论:合作论与冲突论 二、国家起源理论类型与宪法理论类型的对应 三、消极自由主义宪法理论与积极自由主义宪法理论的歧点 (一)狄骥、奥克肖特论国家起源、国家本质与公法的关系 (二)消极自由主义宪法理论与积极自由主义宪法理论的歧点 四、以合作主义为理念构建社会利益均衡制度 (一)综合的国家起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国家本质的社会性要求构建一种利益均衡制度 (三)利益均衡制度的宪法思维
第三章 全球化理论与宪法学研究范式 一、全球化: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双重构建 (一)什么是全球化 (二)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力 (三)全球化的后果: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双向型构 二、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宪法的影响 (一)全球化对宪法价值的影响 (二)国家主权内涵发生变化 (三)国家权力配置格局及其作用的范围、方式发生变化 (四)人权保障力度得到强化 三、全球化与宪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民族国家”范式向“世界社会”范式转换 (二)“主体一客体”结构范式向“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结构范式转换 (三)“人类中心主义”范式向“生态主义”范式转换
第四章 社会分层理论与宪政秩序 一、社会分层理论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流派 (三)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分层之于宪法学研究的意义 三、社会分层背景下宪政秩序的构建 (一)何为社会秩序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相关性——制度功能视角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的相关性——制度结构视角 (四)社会分层与宪政秩序——制度变迁视角
第五章 交往行为理论与宪法价值 一、交往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其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二)主体间性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宪法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主体性抑或主体间性 (一)我国主流的宪法价值理论是主体性价值理论 (二)主体性价值理论之批判 (三)主体间性价值理论之构建 (四)主体间性宪法价值理论之构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