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 内容简介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人权保障意识正日益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接轨;法学界思想空前活跃,而社会责任担当的意识也空前高涨;社会舆论无所不在,特别是对重大刑事案件的关注正越来越成为法院判决需要反复权衡的一个因子。上述因素的交织,正不断改写着中国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图景,并客观上推动着刑事诉讼在对被追诉人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保障等方面的进步。 本书内容包括主编絮语、个案与法理、实践中的证据、实践中的刑事诉讼、域外法制、法律文书和随感。笔者试图从“另类”的角度来打开我们似乎有些麻木或者僵持的思维。
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 目录
主编絮语
程序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聚焦:邱兴华案
邱兴华案的理性反思暨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之“优化”——由邱兴华案谈起
从邱兴华案看刑事诉讼中公权与私权的对抗——以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为视角
邱兴华案与被告人获得司法鉴定的权利
认真对待权利——由邱兴华案对我国刑事辩护律师的思考
从邱兴华案谈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和救助制度
邱兴华案:澄清与反思
个案与法理
由一起具体案件谈行政上诉制度之不足与完善
刑事判决预决效力与再审关系初探
从规范化的视角出发审视刑事诉讼中止活动
刑事简易程序变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对近年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辖区法院刑事简易程序适用情况调查
小议已被冻结、扣押但判决未予认定的腐败案件涉案财产之处置
刑事拘留制度之实证研究
实践中的证据
口供补强规则的理解与适用——以黄某故意杀人案的成功指控为例
侦查笔录的传闻属性及其排除规则分析——从余祥林案谈起
由苏建和案谈共犯供述的证据方法归属——以我国台湾地区200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分析框架
反酷刑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实践中的刑事诉讼
赴甘肃省兰州市和敦煌市关于两公约的调研报告
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检察院关于2003~2006年职务犯罪案件缓免判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国特色检察制度基本原理研讨会综述
域外法制
律师工作成果豁免原则研究
杰斐诉雷蒙德案与美国联邦司法系统中的免证特权
威克斯案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曼宁案与英国起诉裁量权的司法审查
法律文书
起诉书制作:功能解读与内容设计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中的调解协议与民事调解书刍议
随感
美国陪审团如何审判刑事案件——对一起刑事案件全程旁听的报告
关于我国刑罚体系中借鉴社区服务制度的思考
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 节选
邱兴华案的理性反思
暨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邱兴华涉嫌故意杀人、抢劫一案,*终以二审裁定维持原判——判决死刑并立即执行而告结束。纵观本案的审理程序,可谓中规中矩,很难说存在瑕疵。然而社会各界对本案的回应所折射出的司法监督理性缺失及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制度的种种弊端,却值得刑事法学理论界的关注。
一、司法监督的误区——“程序监督”抑或“实体监督”
社会各界对邱兴华案的关注焦点,从*初对犯罪经过、杀人动机、是否患有司法精神疾病等实体事实的关注,到*后对精神病司法鉴定①是否为被告人基本诉讼权利的争议,可谓一波三折。从社会舆论的反应和媒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公众依旧更关注案件的事实真相而非程序的正当性,热衷于对案件的实体事实发表意见而非从司法程序上对案件审理进行监督和反思。“民意”和“专家意见”多是针对罪与非罪、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实体事实而言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痼疾依然存在,社会司法参与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这一点与域外主要法治国家的情形存在重大差别。在域外法治国家,社会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对象早已转向司法程序而非实体事实裁判,“实体监督”因为其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非理性已成“明日黄花”。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裁判,既需要裁判者具有专业的证据调查和逻辑推演能力,又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浩如烟海的证据和卷宗资料,远非一般的公众所能承载。在没有对证据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以。“民意”作出的判断较职业法官的判断更为正确?
监督的目的无非是要确保司法人员公正司法。而司法人员有无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显然是司法是否公正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