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 本书特色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包括六个部分。**部分导论展示了作者解兴华试图通过研究庐山慧远来探索中国哲学思想系统的相续性的想法及这一想法的缘起。第二部分处理了两个基本观念:玄学与玄学化。第三部分以剖析慧远的《法性论》残篇与现存的作品《三报论》、《明报应论》的方式,展现庐山慧远前期的法性实在论。第四部分则转向描绘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佛学重镇长安的佛教思想情况,归结出“毕竟空”成为当时中国佛学思想的前沿。第五部分则通过剖析慧远的《大智度论抄序》等文,转向叙述庐山慧远乃至整个庐山僧团对来自长安的新鲜思想的反应。第六部分引入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人物如姚兴、僧叡、慧叡、竺道生等对“毕竟空”思想的反思与质疑,提出竺道生通过沟通“般若空”与“涅槃我”,为心性与本体初步搭建桥梁并开启了上承先秦、魏晋本体之学,下启宋明理学的哲学理论框架。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 内容简介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论证了中国哲学“宇宙心”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本书以庐山慧远为中心,结合晋宋时代的佛学思潮,试图论述四至五世纪的中国佛学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构建心性哲学,从而开启中国佛学之创新时代,并决定尔后中国哲学发展主轴的思想历史过程。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 目录
导论
**章 “玄学化”与六家七宗:慧远的思想背景
一、玄学与“玄学化”
(一)对世界的“本”“末”区别
(二)“圣人”理想与“逍遥”主体
二、六家七宗
(一)心无宗
(二)本无异宗
(三)缘会宗
(四)幻化宗
(五)识含宗
(六)即色宗
(七)本无宗
第二章 鸠摩罗什译经前慧远的佛学探索及其意义
一、《法性论》
(一)《法性论》的历史疑云
(二)《法性论》与般若学的关系
(三)为何说《法性论》的思想基调来自毗昙学
二、“心”与“神”
(一)善何以必要
(二)“心”与“神”的确立
(三)《三法度论》的“不可说不知”与慧远的“神”
第三章 “毕竟空”的颠覆
一、对“实法”的否定
二、关于“法身”的检讨
三、僧肇的理论总结:《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四、“涅槃”的新观念
五、僧肇的理论总结:《涅架无名论》
第四章 慧远对鸠摩罗什的提问及其意义
一、“法性”:从“多元实在”到“一元实在”的转化
(一)“实法”的清理¨
(二)“实法”的建立
二、“实法”“法性”与“法身”
(一)“实法”如何存在的理论问题
(二)从“神”到“法身”
(三)“三乘”与“神”理念的歧出
三、标位各有所本:慧远与般若中观学
第五章 慧远与“佛性我”的建立
一、王者的怀疑与学者的反思
二、从《妙法莲华经》开始的“妙有”之风
(一)会三归一与开权显实
(二)两种理据的建立
(三)慧远的追究与演绎
三、追随者的回答: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一)普遍的佛性
(二)“我”“性”与“理”
结论
参考文献